在向低碳、零碳轉型過程中需求側是需要承擔代價的,對此要做好思想準備
大家談了很多宏觀層面的內容,包括低碳轉型所需的艱苦努力、巨大投資等,但通過價格機制推動的轉型不能僅考慮生產供給側,我覺得還缺一條,我們還要考慮到需求側,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成本需要轉嫁給最終使用者,也就是由企業和消費者來承擔。也就是說,僅靠供給方面技術水平的提升、新產品的出現等,還不足以實現低碳和凈零排放,還要求最終使用者如果使用了產生或含有
碳排放的產品和服務,就需要承擔更大的代價和成本。因此,需要關注并正面面對在整個過程中這類成本的轉嫁。
可以作兩種轉型假設:一種是能舒舒服服地轉軌、轉型。比如說由于科技進步,可再生能源成本低于化石能源,當然大家都愿意使用可再生能源了;從發電來講,如果風電和光電都比煤電更便宜了,將來也就不會有人去投資煤電和使用煤電了,這樣就自動實現轉型了;從
交通來說,如果電動車比汽油車便宜,性能更好,充電也比用汽油便宜,也就沒有人去買汽油車,同時也不會有人去制造汽油車了。這當然是舒舒服服地轉變,或許當中有較小部分能做到如此,既不用宏觀
政策也不用激勵機制就能實現轉型。但如果說全面或大面積實現這種自動轉型,恐怕太樂觀了。
另外一種轉型是需要花費巨大努力、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實現的。這種轉型并不便宜,不僅要花代價、組織資源去支持供給側的轉變,還需要提供強有力的激勵機制來使消費者有所轉變、有所選擇。因為有
碳配額和碳價格,所以消費者使用排碳的東西就要承擔更大的代價。這種轉型涉及大量的內容,包括
電力、制造業、消費、交通等。
此外,低碳科技將起關鍵性作用,而一些低碳新技術的發展可能需要大量投資,投資的成本/回報也要納入新技術的使用成本中。因而,對于宏觀經濟調控來講,可能有一些消費品價格會提高,會產生通貨膨脹效應。居民可能也會抱怨生活成本增加,從而導致低碳轉型在某些程度上不受歡迎。因此,在談論
碳中和時,可能要承認有一定的通脹壓力,需要管理好通脹;要把握好利益受損人群的不滿,等等。對此要有思想準備,不可過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