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污染行動計劃”面臨的挑戰
歐盟在氣候、環境治理等方面所作做的投資、行動及決策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出新的空間,但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依然要處理好一些現實
問題。
歐盟內部的阻力難消。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歐盟連續出臺多項氣候、環保治理新舉措,凸顯了其推進經濟綠色轉型的決心和雄心,但歐盟內部各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及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如何保證所有成員國特別是中東歐國家的步調一致,是實施“零污染行動計劃”的首要挑戰。“零污染行動計劃”的實施,使得高污染、高能耗等資源密集型產業技術升級壓力較大。近年來,歐盟經濟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中東歐國家面臨著較為嚴重的財政赤字。因此,該計劃從醞釀開始,就遭到了中東歐國家的反對。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域內從事礦業、傳統汽車等行業的就業者約有1 100萬人,其中煤炭行業的從業者約25萬人,主要分布在波蘭、希臘、德國等國家。特別是波蘭,“零污染行動計劃”帶來的挑戰更為突出。波蘭一次性能源消費中,煤炭占比達76.5%。除了波蘭之外,希臘、捷克、保加利亞等國家,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也較大。歐盟“零污染行動計劃”一旦正式實施,這些國家面臨的能源轉型壓力要超過歐盟其他成員國。
從法律的角度看,歐盟是一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歐盟委員會所出臺的
政策及法令在域內各國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國家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對歐盟出臺的政策會有所保留。如統一貨幣和對內取消國界申根區,至今也無法在整個歐盟推行。在“零污染行動計劃”出臺后,中東歐國家如果不參與,那么其他成員國就有可能會效仿,這無疑不利于零污染目標的達成。在民粹主義抬頭、歐盟整體實力下降的情況下,不同成員國之間因經濟發展水平、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差異,在環境利益方面的訴求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發展水平高的西歐、北歐等地區在應對環境及氣候方面表現得更為積極;而加入歐盟時間不長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高的中東歐國家,它們更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議題,對氣候、環境等議題參與積極性不高。
資金缺口大。歐盟的財政收入來自以下幾個方面:關稅收入;各國按國民收入上繳的資金、增值稅提成、其他收入。2019年,歐盟財政總收入為1 587.94億歐元,其中主要部分是來自各國上繳的資金。而在財政支出中,大部分的收入被用于改善落后成員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以及為各國的農牧業、漁業等提供補貼。因此,各成員國向歐盟繳納的資金和從歐盟處獲得的資金存在一定的失衡。目前,對歐盟財政收入貢獻最大的國家依然是德法意等西歐國家,而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和葡萄牙、希臘等南歐國家則是受益國。實施“零污染行動計劃”所需的資金和歐盟提供的預算之間存在差距,一般是由各成員國來補足。實施這一計劃所要求的技術轉型,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如新技術的推廣、老舊設施的改造等。在實現零污染目標過程中,不僅需要
電力交通等部門大幅度減少污染,而土壤污染修復、水資源污染修復同樣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對部分公共財政收入不佳的國家而言,難以從公共財政中來彌補歐盟預算與實際需要之間的差距。盡管實現零污染目標,對各國民眾均能夠帶來切實的好處,但是對長期以來承擔大額凈財務貢獻國家的納稅人而言,在當下經濟困難時期,難免會對歐盟收入開支的分攤方式產生質疑。英國選民為何會支持英國退出歐盟,主要原因就是英國一直是歐盟財政收入的主要貢獻者,但從歐盟處獲得的利益過少。BBC的統計顯示,英國脫歐后,歐盟每年少了近77億歐元的收入。留下如此巨大的缺口,肯定需要其他國家共同出資來分擔。當下,對歐盟財政收入貢獻最大的德法意三國,尚未對“零污染行動計劃”正式表態,資金問題或許成為影響該計劃實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