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碳賬戶?
碳中和的邏輯,就是為平衡經濟增長與碳
減排的關系:以增加
碳排放,犧牲環境、惡化空氣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同樣,一味強調
碳減排,以犧牲經濟增長、消減人民福利的碳減排顯然也不是我們所需要的,至少還不是我們目前所需要、所能承受的。因此,我們需要平衡二者的關系,需要用發展的手段消化、吸收經濟增長中的合理碳排放。
實際上,綠色發展的內涵遠較碳中和寬泛,
節能、節水,減少污染物排放等,所有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乃至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努力都屬于綠色發展的范疇。而且,這些綠色行為之間又存在此消彼長的矛盾關系,比如為了充分利用水資源、對水資源進行凈化,推動再循環必要需要有相應的動力資源的投入,必然會同時增加碳排放。
那么,如何平衡好經濟增長與碳減排、碳中和的關系?或者說,如何從定量的角度平衡好合理的碳排放量與對應的碳中和投入?就需要從綠色發展角度為
市場主體建立碳賬戶,并通過碳
排放權與
碳交易來平衡碳賬戶收支。
這就需要我們去求綠色發展的最大公約數,而不是僅僅關注碳排放一個指標。從全面綠色發展的角度,碳賬戶的建立顯然不應局限于碳排放本身,而要兼顧生態修復、其他污染物排放、水資源清潔等其他綠色發展目標,還要兼顧經濟的發展。如果不能保持經濟的必要、合理的增長,那么共同富裕的目標就是空的。因此,碳賬戶的建立,應是基于這些要素的平衡。
唯有按照這種平衡的框架建立碳賬戶,才能真正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才能真正體現
碳配額分配的公平合理性。試想,如果一個企業在保護生態、水資源及減少其他污染物排放方面做得很差,但因為屬于高碳的企業,其碳減排的邊際效應顯然大于其他企業,從碳配額中因此獲益顯然較其他企業大。這顯然有失公平甚至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