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國際碳市場的廣泛經驗和對我國碳市場的啟示

2021-8-30 15:21 來源: 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作者: 張錚

● 氣候變化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熱點問題。2015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大會上,《巴黎協定》獲得通過。《巴黎協定》的總體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同時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措施”。協定要求各締約方根據自身情況,確定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行動,并提交國家自主貢獻方案(NDCs)。

選擇合適的政策工具確保《巴黎協定》和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實現,成為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首要氣候議題。無論是電力行業脫碳和工業低碳轉型,還是發展清潔交通和增加森林碳匯,都需要改變現有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以及在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機制等方面的不斷創新。同時,政府還要保證這些轉變能夠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就業機會,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碳定價(carbon pricing)政策或許可以成為其中一個助力。給碳排放定價可以引導資本流入低碳領域,提高能效和項目的競爭力,鼓勵企業研發和生產低碳產品,讓低碳產品更受消費者的歡迎,并為綠色生態價值的實現提供路徑。

目前碳定價主要有如下兩種機制:碳稅(carbon tax)和碳市場機制(market-based mechanism)。前者是為產品的單位排放量設置固定的稅率,將外部的排放成本內部化。而后者則是利用市場尋找和釋放合適的碳價信號,從而推動減排

具體而言,碳市場機制還可分為總量和交易機制(cap&trade)以及碳信用機制(carbon crediting mechanism)。

總量和交易機制,也被稱為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政府為市場的排放總量設定上限,并向企業發放不超過上限的排放配額;覆蓋范圍內的所有企業可以進行配額交易,進而形成碳價。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是采用這個機制。

碳信用機制通常是建立一個排放基線情景,如果企業將排放降低到基線情景以下,或對排放進行永久封存,或產生碳匯,就可以創造碳信用。對碳信用的需求通常來自于抵消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的部分履約義務。中國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屬于碳信用機制。

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截至2021年4月,全球已有30個碳市場機制正在運行之中(其中24個為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遍及美洲、歐洲、亞洲和大洋洲,覆蓋全球超過16%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路孚特(Refinitiv)的一份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高達2290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20%,超出2017年交易總額的5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政府選擇了市場機制作為其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一項核心政策措施。

2005年,歐盟和挪威率先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和其他碳定價工具不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限定了所覆蓋范圍的排放總量,但碳價并非固定,原則上由配額供需關系來決定,從而確保全社會以最低成本實現既定的減排目標。

本文將著重以國際上運行時間較長,且相對成熟的五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即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簡稱EU ETS)、新西蘭碳排放交易體系、加州總量和交易計劃、韓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和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簡稱RGGI)為例,討論碳市場設計和實施的廣泛經驗,以及對中國碳市場發展的啟示。

123下一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