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先行先試”藍色碳匯!聚焦海洋“負排放” 青島在這些領域持續發力

2021-9-9 13:37 來源: 青島日報 |作者: 李勛祥

發展綠色、可持續的碳匯漁業,不斷從海水中“移出”碳


  近年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海洋變暖和酸化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是實現碳中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0年9月,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一般而言,實現雙碳戰略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從源頭減少碳排放;二是從末端增加碳吸收。2009年聯合國《藍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評估報告》指出,全球自然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捕獲的碳超過一半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由此可見,發展藍色碳匯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

  青島藍色碳匯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1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海所原所長唐啟升就提出了“碳匯漁業”的概念和發展目標。他的這個靈感來源于“國際大洋撒鐵實驗”,彼時,新西蘭科學家提出了解決全球變暖的新途徑,通過往海水中撒鐵,提升海水中的鐵含量,促進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長,從而加快固碳。2004年,唐啟升突發奇想,既然扇貝生長能夠減碳,那么,“還撒什么鐵?多養點兒扇貝就行了!”

  在唐啟升看來,漁業具有“碳匯”的功能。因此,他把能夠充分發揮碳匯功能、具有直接或間接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效果的漁業生產活動泛稱為“碳匯漁業”。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捕撈和收獲把這些碳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形成了“漁業碳匯”,也被稱為“可移出的碳匯”。

  當然,并非所有的養殖活動都可稱為“碳匯漁業”。唐啟升認為,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餌的漁業生產活動,就具有碳匯功能,可能形成海洋碳匯,相應地亦可稱之為海洋碳匯漁業,如藻類養殖、貝類養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撈業等。為推動“碳匯漁業”發展,多年來,以唐啟升為代表的黃海所科研人員打造出漁業綠色發展方向的“桑溝灣模式”。在桑溝灣海域,他們建立起貝藻混養等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示范項目,利用海帶、海參、鮑魚、扇貝、海水魚等養殖品種間的生物習性及互補優勢,通過一種養殖動物將另外一種養殖動植物所產生的殘餌、排泄物等廢物有效轉化并利用,實現海水養殖綠色可持續發展。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碳匯漁業”的發展推廣,帶動了現代意義上海洋牧場的發展。目前,海洋牧場的建設不單純是投放人工魚礁和增殖放流,不僅僅以傳統意義上的增加漁業資源為目的,而是更加強調綠色養殖以及海洋生境的修復與重建。而無論是“碳匯漁業”還是海洋牧場建設,青島都擁有技術優勢。除黃海所的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模式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創建了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示范面積近200萬畝,經濟效益200億元以上,推動了我國海洋牧場建設的標準化、現代化,為海區環境保護、資源養護和漁業可持續產出提供了范例。

  一邊是食物供給,一邊是生態服務。當大規模的貝類藻類養殖和收獲時,它們“可移出的碳匯”也非常明顯。唐啟升曾做過統計:我國海水養殖的貝類和藻類每年使用淺海生態系統的碳可達300多萬噸,并通過收獲每年從海中移出至少120萬噸的碳。如果按照林業使用碳的算法計量,我國海水貝藻養殖每年對減少大氣二氧化碳的貢獻相當于造林50多萬公頃。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