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周小川:碳峰值數據需謹慎估算,實現雙碳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2021-9-29 23:05 來源: 鳳凰網財經

抓好重點并優化結構


在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過程中,要注意考慮各行業的差別,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碳減排中最大的“西瓜”是電力行業,其碳排放占比從世界平均看是41%,中國電力行業的碳排放占比比世界平均水平還要高,大概是52%。中金公司明確提出未來要擴大電氣化,例如用電來替代直接的化石能源,同時將發電轉化為綠色電力或者零碳電力。因此,未來發電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還將大幅提高,中金公司預測,到2060年電力行業的碳排放占比將達70%。雖然各行業對于碳減排都要有所行動,但是由于排放量不一樣,自然對碳配額的需求也會有所差別。

在2020年12月的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此外,還要通過對年均發電小時及電網接納能力的數據分析,把裝機容量變為年度發電量供給。在這里不同發電設備的年均發電小時數就變得非常關鍵。對非電力專長的經濟學者,我給出一組輪廓性的概念(為方便記憶,數據為近似值),光電年發電小時數大約是1 500小時,風電是2 500小時,水電是3 500小時,煤電或者火電主力是4 500~6 500小時,核電是7 500小時。可以看出,不同發電來源的年均發電小時數差別是很大的,而且中國的實際數據還略小于這組,目前中國光電的年均發電小時數還不到1 300小時,光照弱的地區連1 000小時都到不了;風電實際上也只有2 100小時左右;火電可以高達6 000~7 000小時,但目前中國火電年均發電小時數實際上還沒到4 500小時,只有4 200小時。因此,從裝機容量到發電電量,再到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這中間有折算關系。目前一部分分析人士對電力行業減排轉型的看法過分樂觀,忽視了非化石電源及輸配電中的技術難度。電力行業要全面涵蓋電源、電網以及輸配電等,要注意裝機容量和發電小時的關系,以及間歇式發電和調峰、儲能的關系。

再談談新增裝機容量所需的投資資金量,即多大的投資才能達到所需的裝機容量,這里主要包含裝機成本,如何將其攤入供電運行成本,與年發電小時數和電網接納度有關,為此電網性能(包括線損)、儲能、調峰、輸配電投資成本也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如果只看裝機成本的數字,很容易受到鼓舞,因為風電、光電裝機成本已降到比較低了,比火電和核電還要低。核電是最貴的,但核電投產后一年可發電7 000多小時。目前,煤電的投資回報率仍然極具競爭力,但如果要求大幅減排,可能需要CCS(碳捕捉與封存)設備及投資,投資成本將顯著上升。此外,CCS運行成本也很高,會使廠用電大幅上升20%左右。當然,CCS在技術上還不成熟,有待發展,中國需要特別關注并加以支持。這些都要放入對電力行業未來投資量的測算里,只算新型電源的裝機成本顯然是不夠的。然后要考慮的是,未來靠什么回收電力方面的新投資?僅靠供電收入本身的回報是不夠的,必須靠碳市場(或者碳稅)來補充,才能有足夠的激勵機制,從而吸引足夠的資金。這些判斷應與電力行業的綠色溢價一致,不應產生誤導。

類似地,還有森林蓄積量的碳吸收的能力問題。在這方面我們也缺少基準數據和參數。比如,2005年中國的森林蓄積量到底是多少?每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到底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按照中國具體的情況,到2030年要增加60億立方米的森林蓄積量,還需要樹木品種、地理分布、樹齡分布等參數,才能測算出每年大概需要新種多少樹、路徑演進如何、在碳達峰時大概能夠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此外,從行業結構來看,要注意行業劃分上的區別,以便更好地進行國際比較。中國過去習慣用生產法分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中國第二產業的碳排放特別多,在電力行業中的占比接近70%,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這種劃分方法與國際上是有差別的,導致不太好進行國際比較。歐美的碳排放第一大行業是電力,第二是交通運輸,第三是建材(含建筑鋼材)與保溫。如果在電力、交通運輸和居住行業下大功夫,就可以解決80%以上的碳減排問題。這種劃分方法強調了人類居住的耗能和碳排放,人類居住需要建筑、城鎮化、一部分基礎設施及保溫(供暖及制冷),這一目的之中的各項活動占了相當比例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此要特別重視。如果把與居住有關的相當一部分碳排放放在第二產業的生產活動里,就容易產生誤解和誤導。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