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中和目標引領下的消費責任與政策建議

2021-10-22 15:22 來源: 人民論壇

消費端碳排放特征及作用機制


包括消費活動在內的人類活動均涉及能源消費。從能源消費的角度看,生活中的直接能源消費造成的碳排放與生活中消費產品和服務造成的間接碳排放,分別與消費領域用能和生產領域用能相關聯。前者不生產產品,而是為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瞬時的服務,此類服務不具有“轉移”的特性,目的是提升消費者舒適度。[6]建筑和交通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所重點關注的四大部門中重要的消費領域用能部門,其碳排放比重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發展逐步上升。而生產領域用能的目的在于制造產品,在物質與信息等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能耗。其價值會在制造出來的產品中得到體現,產品的產出可用產量或產值來衡量。[7]除此之外,差異性還體現在直接消費能源導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人和受益人往往是同一群體,而由于商品流通會導致碳排放轉移,生產領域用能導致的能耗和碳排放的責任人和受益人可能存在差異。舉例來說,中國本土生產商品的碳排放量高于國內商品消耗的碳排放量,201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大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13%。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是以制造業為主還是以服務業為主決定了該地區進出口貿易隱含碳的流向和量級。

在生產領域,能源消費是為了進行物質生產,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按照修正后的KAYA恒等式的邏輯,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口、人均GDP、單位GDP能耗以及單位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相關。在短期生產規模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作為終端能源消費者之一,企業有動力促進以節能增效為導向的生產技術創新以降低單位產品能源消費。長期來看,企業如果不促進生產方式向集約型轉變,[8]那么嚴格的環境規制會迫使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企業退出市場,以此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降低單位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的需要也將促使生產領域倒逼能源電力系統低碳化、電氣化、智能化轉型,推動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能源和主體電源的能源電力系統建設。

在消費領域,能源消耗的產出在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人們提供優質的服務。由政府與居民主導的最終消費變革是碳中和目標下引導供需關系,推動經濟社會系統性轉型的關鍵。消費者體量龐大但分散,個體間差異較大且對服務水平存在一定的可接受區間。因此,除了建筑保溫、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升級以及能效標準、節能補貼和回收制度等技術、政策“硬約束”,驅動消費領域碳減排更多地依靠新消費熱點以及新消費觀念、消費偏好、消費方式等公眾意識“軟約束”。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期,消費者選擇的主導作用逐漸凸顯,有益于居民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提高的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和醫療保健等消費比重上升迅速,[9]能耗極差較大。因此,生態文明理念提倡理性、適度消費,從消費需求規模和消費需求結構兩方面進行合理引導,避免非理性消費帶來的消費污染。[10]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2019年中國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占比近30%,是碳排放占比最高的單一國家,且不排除未來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性。對當前的中國而言,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由高碳向低碳發展方式的飛躍,將長期面臨突破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下技術和資本鎖定效應的雙重壓力。[11]中國脫碳成本曲線顯示,實現90%的脫碳目標所需的年成本可能高達1.8萬億美元。[12]盡管消費模式變革對低碳技術具有一定的依賴性,但成本相對低廉。根據消費習慣理論,消費習慣的形成受到其他消費者、現期收入、過去消費水平以及過去最高消費水平的影響,存在消費剛性。因此,一旦人們培養起公交出行、節約用電、適度消費等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便傾向于長期保持,從而使低碳生活方式超越技術條件的限制,成為引領低碳時代消費價值取向的“新潮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