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低碳消費的著力點與對策建議
單純依靠強制性環境規制不是推進生產方式綠色低碳化轉型的有效途徑。同理,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僅靠倡導也難以實現。探索對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和消費傾向有引導和督促作用的制度機制和利益機制,引導消費模式綠色轉型,才是“倒逼”企業采取綠色生產方式的長效方式以及從消費端推動碳達峰
碳中和的有效途徑。
一是更新消費者對消費端碳
減排能力的公眾認知。低碳發展離不開公眾參與,需要將低碳理念轉變為居民的自覺行動和主動選擇。不同于以往以生產端
節能降碳為主的
碳減排目標,碳中和涉及經濟社會的系統性綠色低碳轉型,需要消費者共同參與。提升公眾認知能力、增強消費者對碳中和目標的理解是消費者轉變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碳減排的基礎。在居民普遍對氣候、碳減排的認知呈現“依賴”心理,認為“這是全球性的
問題和政府的工作”[18]時,應關注不同消費群體的低碳需求,從氣候、高碳消費的影響結果等入手進行差異化宣傳教育,并通過配套
政策工具,倒逼消費者低碳行為決策。
二是政府的減排政策設計要兼顧消費側。在碳中和目標下,忽略消費端減排潛力、僅依靠生產端碳減排推動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不僅面臨高額成本,還有可能抵消減排成果。而且,生產端減排終究不能覆蓋全部的
碳排放源。例如,作為調節性電源的綠色煤電仍會造成一定的碳排放,但其有存在必要性。又如,考慮到成本問題,節能降碳政策和措施傾向于“抓大放小”,體量小而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困難的企業仍按照原有模式進行生產也會在總量上帶來不小的碳排放。此類不可避免和難以替代的碳排放源需要消費端的碳減排機制加以配合應對。因此,未來的政策設計需要加大對消費端碳排放的關注,適時選擇具有減排效率、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的政策措施,在提升公眾認知的基礎上,有效、常態化地引導居民低碳消費,辨識非低碳消費行為背后的碳能力障礙,[19]通過政策設計倒逼居民形成低碳預期。例如,逐步減少城市加油站,合理規劃并增加“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數量是引導消費者在選購乘用車時以新能源車替代傳統燃油車的重要舉措之一。
三是把城市作為變革消費排放的重點。進入新發展階段,城市承載的消費功能逐步增強,人口和消費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聚的特點日益突出,中國有望涌現一批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和國際性消費中心城市。[20]在可預見的未來,城市居民能源消費將逐漸成為中國未來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增長來源,消費端的低碳減排刻不容緩。城市能源消費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開始不斷抵消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等因素帶來的減排效應,只停留在工業生產領域已不能實現有效減排,挖掘居民消費所蘊含的低碳減排潛力也成為低碳經濟領域的重要議題。例如,
北京和上海的消費端排放分別是生產端排放的1.7和1.4倍。目前,在一些以工業為主的城市,仍是生產端的碳排放占較大比重,比如石家莊和唐山生產端排放是消費端排放的1.8倍。但長期來看,生產型城市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向消費型城市轉化。[21]
四是發揮低碳消費中非正式制度因素的作用。影響低碳消費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狀況、法律監管、文化意識、消費政策等。政府政策、法律、
法規、標準、管理條例等正式制度,對低碳消費無疑具有指引導向作用,但包括文化觀念、社會習俗、倫理道德等在內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也非常重要。現實生活中,推動消費偏好綠色化、消費規模適度化、消費結構非物質化、消費資源可循環化、消費方式共享化,[22]要注重發揮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在推動綠色低碳消費中的獨特優勢。非政府組織專業性強、靈活度大、與基層群眾貼合度高,政府可購買服務對其進行培育。社區組織水平強、滲透度高、綜合服務能力強,可以居民為主體培育低碳生活共同體。
五是激勵
交通與建筑領域低碳消費。[23]驅動建筑與交通領域能耗增長的因素來自兩方面:一是服務水平的提高;二是系統設備的轉變。控制這一領域能耗需要合理引導服務水平,同時提高系統能效。服務水平的需求主要由城市模式和相關生活方式決定,而系統效率主要由技術水平決定。在建筑領域,應防止城市建筑規模的非理性高速增長,同時提倡居民在建筑中保持綠色的生活方式,積極發展與綠色生活模式相適應的技術措施。在交通領域,要控制個人交通需求的高速膨脹,適度控制小汽車的增長速度,反對盲目追求大排量汽車,鼓勵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合理進行城鎮規劃,居民區與商業區合理分布,減少居民日常工作生活出行距離;為自行車、行人提供良好的交通環境,為低碳出行提供人性化的服務設施。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ZDA085;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竇曉銘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釋
[1]Zhifu Mi; Jiali Zheng; Jing Meng, et al., "Carbon Emissions of Cities From a Consumption-based Perspective", Applied Energy, 2019, 235, pp.509-518.
[2]劉偉、蔡志洲:《經濟周期與長期經濟增長——中國的經驗和特點(1978—2018)》,《經濟學動態》,2019年第7期。
[3]魏禮群:《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促進消費為重點》,《經濟日報》,2021年5月26日,第6版。
[4]林伯強:《實現“碳中和”,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21世紀經濟報道》,2021年1月8日,第4版。
[5]翟天昶、胡冰川:《消費習慣形成理論研究述評》,《經濟評論》,2017年第2期。
[6][8][14]郭偲悅、朱安東、燕達、江億:《類消費領域用能的提出與用能特征》,《中國能源》,2017年第12期。
[7]江億、朱安東、郭偲悅:《消費領域用能特征探究》,《中國工程科學》,2015年第8期。
[9]中國經濟增長前沿課題組:《突破經濟增長減速的新要素供給理論、體制與政策選擇》,《經濟研究》,2015年第11期。
[10]于淑波、鞏魯寧:《基于外部性理論框架下的城鎮居民消費污染探析》,《宏觀經濟研究》,2015年第3期。
[11]彭偉、李剛:《低碳消費:一場基于消費端的
節能減排革命》,《開放導報》,2011年第2期。
[12] Goldman Sachs Research, "Carbonomics: China Net Zero: The Clean Tech Revolution", https://www.goldmansachs.com/insights/pages/gs-research/carbonomics-china-netzero/report.pdf, 2021年7月24日引用。
[13]姜百臣、覃劼、陳思宏、林凱紅:《技術創新的
市場需求導向——來自消費者選擇偏好的問卷分析》,《科學與管理》,2009年第1期。
[15][16]朱妍:《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讓建筑成為新能源
電力生產者》,《中國能源報》,2021年4月5日,第2版。
[17]江億、胡姍:《中國建筑部門實現碳中和的路徑》,《暖通空調》,2021年第5期。
[18]宋蕾:《都市密集區的氣候風險與適應性建設——以上海為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第11期。
[19]武曉娟:《消費側碳減排發力點在居民碳能力》,《中國能源報》,2017年12月4日,第2版。
[20]張卓元:《重視消費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評〈中國消費〉》,《光明日報》,2021年4月27日,第15版。
[21]Zhifu Mi; Yunkun Zhang; Dabo Guan, et al.,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 Accounting for Chinese Cities", Applied Energy, 2016, 184, pp. 1073-1081.
[22]劉敏:《非正式制度視角下我國低碳消費發展探析》,《消費經濟》,2018年第4期。
[23]江億、李強、薛瀾、劉毅、朱安東:《我國綠色消費戰略研究》,《中國工程科學》,2015年第8期。
The Consumption Responsibility and Policy Sugges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arget of Carbon Neutralization
Zhuang Guiyang
Abstract: Realizing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is a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atic change, which requires not only strengthen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ducers, but also defin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sumers. Starting from the demand side,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mode to passively reach green, low-carbon and cleaner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explore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field of consumption are mainly used to improve consumers' comfort and do no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fer"; moreover, there are also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 items. In addition to the "hard constraints" of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policies, there are "soft constraints" affecting consumption-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such as consumption concepts,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guid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onsumption mode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from the consumer side by improving consumer awareness, optimizing consumption policy design, tapping the potential of cities as key areas of emission reduc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inform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encouraging low-carbon consumption in key areas of emission reduction such as transportation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carbon neutralization, carbon peak, consumption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