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有幾位國會民主黨議員提議通過征收碳邊境稅為目前正在談判的3.5萬億美元預算法案買單。該調整在廣義上旨在保護國內企業避免與排放
法規不完善國家的企業進行不公平競爭,其好處在于:第一,它確保國內外企業的生產成本更加接近。第二,它阻止國內企業因應嚴格的氣候法規而轉移生產,在保護國內就業崗位的同時減少了碳泄漏的可能性。第三,征收關稅的可能性可以鼓勵其他國家和私營公司改善環保做法。對于一個氣候法規完善、內部
市場龐大的國家,碳邊界稅可以成為保持國內企業競爭力的有效工具。
在沒有國內碳價格的情況下,要制定邊境稅價格首先就需要根據現有環境狀況和排放法規計算有效碳價格。相關計算方法對于主管機構和進口公司來說都非常復雜。此外,由于各國監管環境的差異,同一部門企業也可能仍然面臨著迥然不同的有效碳價格,因此這一數據很容易不準確。如果美國沒有自己的碳價格,它就沒有資格實施邊境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