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成本高
全球各國在2015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中承諾實現的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一個因素來解釋:經濟。要在2050年實現
碳中和——正如歐盟所承諾的那樣——就必須變革
電力系統,關閉煤電站,停止使用燃油車,用熱泵取代暖氣,發明新的
鋼鐵和
水泥業工藝……這是既龐大又昂貴的工程。
全世界試圖回答兩個基本
問題:如何為生態轉型融資?誰掏錢?
讓我們從和一位“樂觀主義者”——他如此形容自己——的對話開始。阿代爾·特納笑著說:“我認為,實現將全球變暖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這一目標的可能性為30%。”這位英國人在2008至2012年間擔任英國氣候變化問題委員會主席。該機構在氣候變化戰略方面為英國政府提供咨詢。他現在組建了能源轉型委員會這一智囊機構,尋求確定能在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最可靠方案。他的結論是:“到2050年氣候轉型將對生活水平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產生零影響。”顯然,在經濟上,人們不會因這一轉型而蒙受損失。他馬上糾正道:“但這并不意味著轉型沒有成本。”
他設想的方案包含以下步驟:首先,必須實現電力生產“綠色化”,包括發展風能和太陽能(他認為還有核能);其次,經濟必須“電氣化”——汽車變為由電力驅動,推廣電力供暖,鋼鐵生產行業開始使用電弧爐……
一開始,轉型成本會很高。但從長遠看可以省錢。典型的例子是電動汽車,買的時候價格偏貴,但用起來更經濟。電力生產行業的情況也是如此:風力渦輪機或太陽能電池板一旦安裝好,運行起來非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