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寶武計劃,以2020年為基準,2035年降低
碳排放30%至每噸鋼1.3噸,到2050年實現
碳中和,這比國家的碳中和整體計劃中時間目標要提早10年。
作為一個部門占全國約20%能耗和碳排放(直接和間接)的行業,中國
鋼鐵產業不啻為國家碳中和版圖上的一支“大動脈”,而作為中國鋼鐵產業的旗艦企業,中國寶武集團則是中國行業碳
減排行動的探路者。
中國寶武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在不久前的一次會上介紹:中國寶武碳中和
冶金技術主要包括極致能效、富氫碳循環高爐、氫基豎爐、近終形制造、冶金資源循環利用和碳回收及利用等六方面,這些共同構成了中國寶武碳中和冶金技術路線圖。
不過,他也認為,基于中國寶武的產業布局較多,且由于各鋼鐵基地的能源結構、產品結構有較大差別,資源、環境條件差異很大,碳排放強度差別較大,中國寶武不可能用一兩種方式來實現整個集團的鋼鐵轉型發展,
碳減排對中國寶武有著比同行更嚴峻的挑戰。
一些行業人士認為,盡管鋼鐵行業的碳中和任務似乎“車到山前”,但鋼鐵的降碳又面臨諸多重大的現實挑戰,這既包括技術層面也涉及到
政策層面。此外,關于碳中和過程中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問題更需要思考和面對:中國鋼鐵工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形成了顯著的成本優勢,但未來如何在艱巨的減碳任務下繼續保持這樣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