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碳排放交易體系梯次有序實現各地區、各行業碳中和目標
1. 探索完善
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價機制。基于各地區、各行業的歷史排放量,通過
市場穩定儲備機制、碳差價合約機制、碳邊界調整機制、碳價格逐步上漲機制等,在規避產業約束
問題與碳泄露風險的前提下,提高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有效性與公正性。
2. 采用省份間與行業間補償機制。設定專門基金,滿足低收入省份(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和受沖擊行業的低碳轉型需求。
相關背景
氣候變暖已對工業、農業、
交通、海岸帶甚至國家安全等多個方面帶來負面影響。因此,與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
碳中和概念應運而生。碳中和是指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與全球人為 CO2 吸收量在一定時期內達到平衡。自 20 世紀中期以來,有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其可能性在 95% 以上。由此可見,實現碳中和是人類應對生存危機必經的過程。截至 2021 年 1 月,全球已有約 130 個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全球范圍碳中和共識的形成,標志著傳統工業時代的落幕和一個新時代的發展開啟。碳中和不僅是能源結構的重塑,還是人類發展范式的再定義,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因此,不僅人類未來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狀態將受到碳中和的影響,全球各經濟體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碳約束的影響。
董利蘋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氣候變化
政策、農業與生態安全、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發表學術論文?15?篇。主持和參與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單位的重大課題?10?余項。
曾靜靜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氣候政策、綠色發展、溫室氣體排放評估等。發表學術論文 48 篇。曾主持和參與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等單位的重大課題 20 余項。
文章源自:
董利蘋,曾靜靜,曲建升,裴惠娟,廖琴,劉燕飛,劉莉娜,秦冰雪.歐盟碳中和政策體系評述及啟示.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12):1463-1470.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715003
總監制:楊柳春
責任編輯:張帆
助理編輯、校對:PAN
排版:江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