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配額市場主要針對工業企業,通過
碳排放總量限制促進工業企業綠色低碳技術迭代。碳配額交易主要通過全國碳市場和地方碳市場開展,地方碳市場為
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慶、廣東、
深圳、
福建8個省市碳交易試點,覆蓋了
電力、
鋼鐵、
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自2013年啟動以來碳配額累計成交量超過4.83 億噸,成交額超過86億元,已然成為要素完善、各具特色的區域性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開市,納入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1年底全國碳配額(CEA)累計成交量達1.79億噸,成交金額達76.84億元。
碳抵消市場主要針對不承擔強制性
減排義務的企業,依靠中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
ccer)交易機制,鼓勵企業主動開發風光等新能源、林業
碳匯、甲烷回收利用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依托一定的方法論將項目產生的減排量資產化,實現綠色低碳項目的生態價值變現,增厚項目收益。
碳普惠是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
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
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增加綠色低碳消費需求。
上述三種類型碳市場針對不同的市場主體,具有互相聯通互為補充的碳市場產品,構成了兼具資源配置和金融功能的多層次碳市場,有效降低整體社會減排成本,助力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