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再電氣化是實現碳中和的必然選擇

2023-3-12 11:15 來源: 電聯新媒 |作者: 舒印彪

再電氣化重點領域與關鍵技術


實施再電氣化是我國能源電力發展的重要方向,要聚焦再電氣化重點領域,加快推進關鍵技術創新突破。

(一)電力供應清潔化

加快發展新能源。在西部、北部地區,加快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區的大型風光基地開發,提升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和大規模外送效率。在東中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在東南沿海地區,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預計到206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50億千瓦,發電量占比超過60%。在技術開發方面,加快突破風機整體優化設計,葉片回收循環利用等技術;低成本高效率光伏發電、光伏組件回收再利用等技術;海上風電要突破平臺的輕量化、柔性直流組網等技術;發展海洋能、地熱能等發電技術。

統籌開發水電和核電。預計2060年,我國常規水電裝機達到5.4億千瓦,抽水蓄能4億千瓦。加強西南水電統籌規劃,實現流域“水風光”互補開發。積極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因地制宜發展中小型抽水蓄能電站,發展梯級水能循環利用等技術。到2060年,我國核電裝機將超過4億千瓦,發電量占比達到18%。加快國產化第三代壓水堆技術推廣,發展高溫氣冷堆等第四代核電技術,推進核能在供汽、供熱、工業制氫等領域的綜合利用。

加快煤電清潔高效技術進步。提高煤電機組效率,提升靈活調節能力,實現從電量提供主體向兜底保供、調節服務轉變。2030年前,煤電發電量和裝機要達峰,發電量峰值約5.5萬億千瓦時。2060年,保留4億千瓦左右裝機容量的煤電,發電量1萬億千瓦時左右,發揮應急備用、調峰調頻等作用。

突破捕碳固碳技術。CCUS是實現大規模人工碳移除的主要技術手段,目前我國投運及在建的CCUS示范項目約40個,年捕集能力約為300萬噸,主要分布在石油、煤化工、電力等行業,但建設成本和捕集能耗偏高,尚不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條件。要加快突破碳捕集方法、材料、工藝、流程、利用等方面的技術瓶頸,推進大規模二氧化碳驅油、封存和化工應用。BECCS(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生物質能-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將生物質與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結合,實現負碳排放。全球生物質資源豐富,BECCS技術發展潛力巨大。預計到2060年,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有望達到2億千瓦,其中BECCS占比力爭達到1/3。

發展氫能和新型儲能。預計到2060年,我國氫能消費比重達到10%~15%,其中80%以上是綠氫。加強綠氫制備關鍵技術研發,提高電-氫-電轉換效率,發展高性能低成本氫燃料電池、氫燃汽輪機等技術。加快突破電化學儲能熱穩定性、系統集成、梯次利用、納米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發。發展蓄熱、蓄冷、氫儲等低成本、長時間尺度的儲能技術,保障電力連續可靠供應。

(二)工業電氣化

目前,我國工業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3億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6%,其中鋼鐵建材、化工三大行業合計占工業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83%。要加快推進氫基燃料等低碳技術和生產工藝創新,打造新型工業技術體系。

鋼鐵行業。據中鋼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粗鋼產量超過10億噸,每噸粗鋼的碳排放量達到了1.8噸,鋼鐵行業碳排放總量超過18億噸。要大力發展氫還原冶金、直接電解煉鋼等技術,充分利用鋼回收資源,發展電爐短流程煉鋼,推動鋼鐵工業的深度減碳。

建材行業。碳排放量約15億噸,其中水泥玻璃陶瓷等生產過程的排放量占60%以上,要通過電能替代和綠氫等低碳能源的應用,加快建材行業的轉型步伐。

化工行業。碳排放量為11億噸,主要集中在化石能源燃燒、煤制甲醇、合成氨以及石油生產烯烴等環節。要通過電解、電加熱等工藝,發展電制氫、氨、甲醇等技術,實現低碳轉型。

(三)建筑電氣化

目前,我國建筑領域碳排放6億噸,占全國總量的5%。以電代煤、以電代氣是建筑領域主要的減碳方式。以北京市為例,使用天然氣的家庭大約是750萬戶,按每戶平均消費200立方米,每年產生的碳排放為300萬噸。可利用電廚炊、電加熱等進行清潔替代,加速減碳進程。發展光電建筑產業、建筑附加型光伏、建筑光伏一體化等技術,通過分布式能源為建筑提供清潔電力。挖掘暖通空調、分布式能源、建筑蓄電等系統靈活資源,提升柔性用電水平。

(四)交通電氣化

目前,交通領域碳排放為11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9%。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交通領域占了我國接近60%的石油消耗量。以燃油小汽車為例,我國有2.5億輛燃油小汽車,按百公里油耗8升計算,一年行駛7公里,每年消耗燃油超過1億噸,產生碳排放3.3億噸。

電動汽車替代將大幅減少石油消費量,實現節能減排、降低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加強充換電基礎設施和智慧車聯網平臺建設,實現電動汽車有序充放電。積極發展電氣化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港口岸電、電動船舶等技術。突破氫燃料電池技術瓶頸,探索合成烴燃料、全電飛機等前沿技術,加快打造綠色交通體系。

(五)農業及其他行業電氣化

在生產、加工領域通過電氣化技術提供電力、熱力,提升智能控制水平,構建智慧生產體系。重點在農業耕作、灌溉、通風、供暖等生產過程及食品加工環節,拓展電氣化應用,實現農林牧副漁綠色轉型。對于采掘業等其他行業,聚焦開采、傳輸和加熱環節,推動電集熱、高溫蒸汽熱泵等技術進一步成熟應用。

結語

再電氣化是能源電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上的經濟結構、技術體系、產業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強化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大力推進再電氣化進程,為人人享有更充足的清潔能源供應和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1234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