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人口結構和消費結構等對碳排放的影響
第三,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人口結構和消費結構等對碳排放的影響。
朱勤等用自上而下模型對我國1980年-2007年碳排放情況進行研究,發現現階段我國居民消費水平與人口結構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力已高于人口規模變化的影響力,居民消費水平與消費模式等人文因素的變化有可能成為我國碳排放的新的增長點[4]。魏一鳴還對1992年-1997年和1997-2002年兩個時期,人均消費、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等影響因素對碳排放的貢獻率大小進行了分析,人均消費的貢獻率最大,分別為64.68%和65.84%;人口增長的貢獻率次之,分別為15.97%和21.16%;消費結構的貢獻率占第三位,分別為8.71%和13%[18]。
四、研究反思與展望
雖然目前國內已對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模式對碳排放產生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對消費模式、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研究。從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研究消費方式——能源利用——碳排放之間的邏輯關系,將成為今后氣候變化與低碳社會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
首先,關于居民消費碳排放的研究尺度和研究內容等
問題。第一,由于我國各地區之間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方面的差異顯著,而且即使同一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也比較明顯,因此未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將從中觀或微觀的尺度來開展。第二,未來的研究將更多地對居民生活的間接能源及排放開展研究。第三,未來的研究數據來源將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繼續完善已有的統計數據;二是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大實地調查的力度,了解更加真實而又準確的第一手資料。
其次,居民消費的碳排放量的測算方法問題。目前關于中國居民消費的碳排放量的測算主要有兩種方式:自上而下的方式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其實無論哪種方式都是混合式的方式,只是測量層次不同而已。但總體來說,已有的研究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為主并輔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未來的測算將以自下而上為主并輔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如將更多地采用消費者生活方式法,但這種方式的使用必須建立在投入產出法-生命周期分析法模型的基礎上。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投入產出法-生命周期分析模型。
第三,我國居民消費的碳排放量的趨勢和特征。從居民消費碳排放量的趨勢來看,未來將繼續呈現增長趨勢。從特征來看,城鄉之間的差異將越來越小。如何在推動城鎮化的進程中融合低碳發展的理念與舉措,顯然是一個值得研究者及決策者們深入探討和付諸實踐的重要議題。而城鄉居民不同階層內部排放的差異呈增大趨勢,尤其是最高收入階層和最低收入階層之間的差異將越來越大,如何通過集體的制度性約束,一方面保持既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又能與保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低碳消費模式;另一方面也能抑制高收入階層家庭消費所導致的奢侈型消費,將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課題。
第四,關于居民消費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問題。從上述研究來看,目前越來越強調城市因素、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等對居民消費碳排放的影響,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著不足,一是目前關于家庭因素的影響主要在經濟學和人口學層面,還很少涉及到社會文化層面。二是目前有的研究把不同層次的影響因素混在一起,難以進行深入分析。針對已有研究的不足,未來的研究應該更多地從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的角度來挖掘影響居民消費碳排放的深層次原因。
參考文獻:
[1]WMO.2008.WMOGreenhouseGasBulletin,http://www.wmo.int/pages/mediacentre/press_releases/pr_833_en.html.2007.
[2]曲建升.欠發達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特征與對策研究[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3]ShuiBinetc.TotalEnergyUseandRelatedCO2EmissionsofAmericanHouseholdConsumption,1997-2007,2010ACEEESummerStudyonEnergyEfficiencyinBuildings.
[4]朱勤,彭希哲,陸志明,等.1980—2007年中國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測算與分析[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0,(2):72-76.
[5]葉紅,潘玲陽,陳峰,等.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影響因素——以廈門島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0,(14):3802-3811.
[6]李艷梅,張雷.中國居民間接生活能源消費的結構分解分析[J].資源科學,2008,(6):890-895.
[7]張咪咪.中國農村居民生活間接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分析[J].統計教育,2010,(12):35-40.
[8]鳳振華,鄒樂樂,魏一鳴.中國居民生活與CO2排放關系研究[J].中國能源,2010,(3):37-40.
[9]王妍,石敏俊.中國城鎮居民生活消費誘發的完全能源消耗[J].資源科學,2009,(12):2093-2100.
[10]智靜,高吉喜.中國城鄉居民食品消費碳排放對比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9,(3):429-434
[11]楊選梅,葛幼松,曾紅鷹.基于個體消費行為的家庭碳排放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5):35—40.
[12]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與城市
交通CO2排放及
減排對策[J].環境科學研究,2009,(6):747-752.
[13]馮蕊,朱坦,陳勝男,等.天津市居民生活消費CO2排放估算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11,(1):163-169.
[14]劉晶茹,王茹松,楊建新.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的家庭消費生態影響評價[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2):15-17.
[15]姚亮,劉晶茹,王如松.中國城鄉居民消費隱含的碳排放對比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4):25-29.
[(6]劉晶茹,GlenP.Peters,王如松,等.綜合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在可持續消費研究中的應用[J].生態學報,2007,(12):5331-5336.
[17]Yi-MingWei,Lan-CuiLiu,YingFan,etal.TheImpactofLifestyleonEnergyUseandCO2Emission:AnEmpiricalAnalysisofChina’sResidents[J].EnergyPolicy,2007,(35):247-257.
[18]魏一鳴.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9]智靜,高吉喜.生活能源消費對碳排放的影響——以北京市為例[C].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moteSensing(ICRS2010)Volume3:625-629.
[20]陳家瑛,彭希哲,朱勤.家庭模式對碳排放影響的宏觀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9(5):68-78
[21]張馨,牛叔文,趙春升,等.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費及碳排放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9):65-75.
[22]彭希哲,朱勤.我國人口態勢與消費模式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J].人口研究,2010,(1):48-58.
[23]吳開亞,王文秀,朱勤.上海市居民食物碳消費變化趨勢的動態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5):161—167.
[24]SiqiZheng,RuiWang,EdwardL.GlaeserandMatthewE.Kahn.TheGreennessofChina:HouseholdCarbonEmissionsandUrbanDevelopment.NBERWorkingPaper15621.http://www.nber.org/papers/w15621.
[25]張超.碳排放、家庭與城市發展[J].產經評論,2010,(4):41-54.
[26]霍燚,鄭思齊,楊贊.低碳生活的特征探索——基于2009年北京市“家庭能源消耗與居住環境”調查數據的分析[J].城市與區域規劃,2010,(1):56-84.
[27]張英杰,霍燚.城市增長與生活碳排放的理論研究[J].城市觀察,2010,(2):69-79.
[28]JiayingChenet.AnEmpiricalAnalysisofCarbonEmissionintheHouseholdComsumptionPeakPeriodinChina[J].Society,2011,(3):18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