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視點丨中國碳市場發展剖析與未來發展之我見

2023-10-26 09:43 來源: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作者: 呂學都 等

中國碳市場當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如上文所述,國家碳交易市場運行了一整個周期,并在價格發現、以市場力量推動企業碳減排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對市場運行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了一些明顯存在的問題,下面討論這些問題及改進和完善的途徑和辦法。

(一)碳資產法律地位尚待明確

中國碳交易市場主要涉及兩類基礎產品:政府分配的排放配額和簽發的碳信用ccer。根據其屬性,這些可交易的產品都屬于“資產”,因此碳排放配額和CCER應被當作資產(以下簡稱碳資產)處置。這意味著碳資產應與其他資產一樣,列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并受到國家的法律保護,且企業對其的處理應同其他資產一樣。

而現狀是,碳資產作為一種新型的無形資產,在法律保護方面仍存在缺失。這導致投資者和交易者在碳資產交易和處置過程中面臨大量法律風險,直接影響他們參與市場的意愿。例如,由于缺乏明確法律界定碳資產,雙方在合同談判和執行中會引起爭議,使合同的執行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在面臨爭議時,由于法律支持和保護的缺席,合同條款可能會失去效力,從而導致違約風險無法有效規避。除此之外,可能還會引起碳資產所有權和轉讓權的糾紛等問題。

過往幾年這方面有些進展還是值得稱贊的。2021年10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2023年2月,接著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務的意見》,這些指導意見在處理碳市場面臨的法律問題方面既及時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然而,仍需要盡快出臺更全面更系統的碳資產碳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碳交易依法推進。其中,通過法律法規條款明確碳排放配額、碳減排信用的資產屬性,以及這些資產的使用和處置權限等問題尤為重要。

(二)碳市場的推進須充分遵循市場邏輯

目前,中國碳市場面臨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更好地遵循市場邏輯,完善碳市場的建設和管理體系。一個理想的碳市場應基于邊際成本效應理論,即優先考慮邊際減排成本最低的實體,并激勵他們更積極地參與碳減排活動。這種策略可確保市場最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技術創新,并優先實施最經濟最有效的減排途徑。之前CDM項目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存在巨大的碳減排邊際成本差,這種成本差成為推動CDM國際合作的最主要的市場動力。

中國碳市場目前主要集中在電力行業。盡管這一行業是國內最大的碳排放源,對全國的碳減排貢獻最大,但電力企業碳排放配額的分配辦法使這些企業在技術水平、減排路徑和成本上相差不大。這意味著,除非這些企業有特別的創新技術突破或突出的管理措施,否則他們之間的邊際減排成本不會有太大差異。因此,這些企業沒有參與買賣的強烈動機,缺乏交易的積極性,這是目前碳市場交易不活躍的一個主要原因。未來,如果市場不引入更多的排放配額以外的碳信用,碳市場無疑將會面臨更加“沉悶”的局面。

從具體數據來看,全國碳市場在其首個履約周期內納入了2162家發電企業,這些企業的年排放總量約為45億噸二氧化碳,使中國碳市場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市場。據統計,2021年全國碳市場的盈余約為3.6億噸二氧化碳。但與此同時,參與碳市場交易的企業卻普遍缺乏出售意愿,“惜售”態度明顯。盡管碳市場在2021年7月啟動的首日成交量高達410萬噸,此后成交量卻大幅下降,有時甚至低于百噸。到2021年底,市場交易量才逐漸恢復,其中12月的成交量在整年中占比76%,成交價超過60元/噸。

這種現象反映了參與主體對市場有效性缺失信心,例如,擔心出售配額后,到履約清繳盤查時因突發情況出現自身配額不足而又無法從市場購得,導致無法履約而帶來嚴重后果,甚至被問責。另外,通過出售配額所獲得的收益僅能支付減排成本,對企業總收入的提升不明顯。因此,很多參與主體寧愿持有配額保留富余,也不愿意將其出售。  

(三)碳市場交易產品需要更多創新以體現其金融屬性

中國碳市場自發展之初就取得了斐然的成績。截至2023年7月,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到2.399億噸,累計成交金額為110.3億元。然而,市場在實際交易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原始性,其模式更類似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種現象揭示了大多數企業對新興市場的不熟悉和不適應,因此主要采取謹慎和保守參與的策略,以短期獲益、滿足履約為目的。這種交易模式使碳市場在短期內面臨著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問題。市場流動性的缺乏將直接影響到市場價格的形成和價格信號的傳遞,從而阻礙碳市場充分發揮其價格發現功能,限制市場效率,抑制市場的活躍度,同時也不利于幫助控排企業降低減碳成本。

舉例來說,中國碳市場的年換手率僅為1.5%,遠低于歐盟碳現貨市場的52.8%。這種情況與碳市場的交易品種單一密切相關。目前,市場上主要交易形式以現貨為主,碳資產的金融屬性和功能未被充分發掘。若基于碳配額和碳信用開發的創新產品及衍生品——碳期貨、碳期權和碳債券等—— 能夠被納入交易體系,碳市場的功用將得到更充分發揮,市場潛力也將得到更充分釋放,極大地激發碳市場活力。

(四)需要更多投資機構參與碳市場

目前,中國碳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為控排企業和部分其他實體,但投資公司和金融機構等還未被允許參與。此項政策設計的目的在于預防這些機構通過“炒作”或“囤積”等手段操縱和干擾市場,使市場偏離正常發展軌道。在市場發展初期,這種警惕和慎重是必要的。

然而,隨著碳市場不斷成熟和碳減排的持續推進,開放更多的機構尤其是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變得更有必要。據全球多個智庫和研究機構的投資測算,實現目標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主要用于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投資。若允許投資和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它們可以緩解新興綠色低碳技術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進一步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同時還能獲得碳減排信用回報,通過在碳市場交易獲得相應的收益。

因此,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參與,不僅能夠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還能夠為碳市場的穩健發展注入所需的資本,將有助于支持和推動創新技術的研發與落地,加速減碳進程,加快實現目標。而對于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在市場里可能存在的“炒作”“囤積”、操縱市場、干擾市場的行為,可制定相關政策和監管措施加以規制和防范。

(五)區域不平衡及碳泄漏問題

“碳泄漏”這一概念,原初是在國際聯盟中,當僅有部分成員參與減碳時,這些國家采取的減排行動導致無碳減排義務的國家增加碳排放的現象[ 薛利利,馬曉明.碳泄露產生的路徑及中國應對的啟示[J].生態經濟,2016,32(01):43-46.],現在也用來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為應對氣候變化而采取嚴格的措施減少碳排放時,引發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相應地增加了碳排放量。國外學者將碳泄漏分解為三種效應:技術效應、結構效應和規模效應,涉及能源產品的國際貿易、碳密集型產品的國際貿易和能源密集型產業的國際轉移。因此,碳泄漏不僅會對環境造成逆向影響,還可能破壞整體的碳減排努力。

在中國碳市場的試點階段,我們也觀察到一些碳泄漏跡象。由于九個試點地區采取的更為嚴格的碳排放政策,當地企業面臨更大的碳減排壓力。為了規避這種壓力,部分納入監管的企業可能選擇將生產活動轉移到那些碳排放政策較為寬松的地區,這種行為會增加碳排放、加劇碳泄漏問題。從全國范圍來看,由于地區性碳市場政策與國家層面的政策存在差別,碳泄漏現象更為明顯。

政府部門可以基于這一趨勢,通過調整碳排放配額和設定碳減排目標等措施來引導企業投資國家鼓勵的地方和行業,同時,也可以抑制某些行業和地區的過度投資欲望。例如,可以為欠發達地區提供更多的排放配額,為被鼓勵發展的行業賦予更大的排放空間,而對那些國家意在嚴格控制的行業,實施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措施。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