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深度解析節能減排背景下我國碳金融未來發展策略

2015-2-14 23:16 來源: 金融時報 |作者: 張會元

我國碳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碳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發達國家的碳金融服務相比,我國的碳金融發展剛剛處于起步階段,與之相比差距明顯。

  (一)定價權缺失,碳交易中處于被動地位。我國擁有巨大的碳排放資源,居全球第二。發達國家在2012年要完成50億噸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而中國市場出售的年減排額已達到全球的70%。盡管中國是未來低碳產業鏈上最有潛力的賣方,卻沒有掌握定價權。以CDM項目為例,中國是CDM項目主要供應國,而我們參與碳交易的主要途徑則是由一些國際大投行充當中間買家,收購中國市場上的項目,然后打包到國際市場上尋找交易對手方。根據有關機構測算,國際買家在中國收購初級CERs(核定減排量),最初價格只有4~5歐元/噸,而歐洲市場上的交易價值在8~10歐元/噸,拿到歐美交易所包裝成2008年至2012年12月交貨的CERs(核定減排量)期貨合約,價格則為15~17歐元/噸。由于不具備CDM定價權,中國處于國際碳市場及碳價值鏈的低端位置,進而導致中國在全球碳金融交易體系中的話語權減弱。而更為嚴重的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的慣性和2012年承擔全球節能減排責任的臨近,我國將有可能從碳交易的賣方變成買方,定價話語權的缺失將嚴重影響我國的國家核心利益。

  (二)碳交易中心功能單一,尚未形成統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場。碳交易是碳金融的發展基石,是碳金融發展的核心環節。碳交易中心的技術水平和繁榮程度直接決定碳金融交易市場的發展。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多個地方性的碳交易所,但是這些碳交易所規模有限,功能非常單一,主要基于項目交易,而不是標準化的交易合約。目前這些交易所只能進行節能減排技術轉讓,尚不能進行CDM中最關鍵的核定減排量(CERs)的轉讓。這就導致我國缺乏自己的統一的碳交易平臺,沒有形成標準化的碳交易產品和核心技術,增加了企業碳交易的交易成本,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碳金融交易市場。而且由于歐盟在全球的單一最大買家地位,使得CDM市場在長期傾向于一種買方市場,以CDM項目為核心的我國的碳金融交易市場面臨嚴重的發展困境。

  (三)國內對碳金融的認識有限,金融機構的參與熱情不高。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金融機構為推動碳金融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限制,我們習慣于高耗能高利潤高回報的發展思維,而對節能減排理念下蘊涵的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利益并未形成正確的認識。特別是對碳金融的操作模式、交易規則、項目開發等的認識和掌握十分有限,無論是企業還是金融機構常常受到短期利益的驅動而迷失。我國金融機構對碳金融的交易參與程度還處于“試水”階段,從事的業務也相對單一,對于項目財務顧問、二級市場交易、創新開發金融衍生產品等高附加值服務鮮少涉及,缺乏核心競爭技術。大部分機構仍然處于觀望狀態,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和進行金融創新的動力。這使得我國碳金融的參與主體與我國的碳排放規模水平嚴重不相適應,市場份額和話語權進一步為外資金融機構所壟斷,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碳金融市場組織體系尚未形成。

  (四)碳金融發展外部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在發展碳金融方面,發達國家憑借其在政治、金融、法律和信息化領域的優勢,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布局,制定游戲規則,爭奪最大利益。與之相比,我國碳金融的發展環境存在較大的差距。對于碳金融的發展我國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發展、監管、風險承擔、財政等政策法律支持體系,現行的有關行業要求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尤其是環境信息機制尚不健全,大量環保信息并未進入征信管理系統,信息采集成本較高;國內的專業中介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難以開發或者消化大量的項目,同時缺乏專業的技術咨詢體系來幫助金融機構分析、評估、規避項目風險和交易風險;缺乏碳金融相關業務的自主行業準則、業務標準,缺乏專業人才儲備,熟悉碳金融業務的本土組織機構和專業人才十分短缺。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