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治理,如今在京津冀地區可謂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2014年,全國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了8位;今年1季度,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又占了6位。時時而至的霧霾天,讓人們免不了納悶:為什么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這么難?
4月22日,全國政協召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大氣污染防治”雙周協商座談會,政協委員、京津冀三地政協主席、專家學者和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匯聚一堂,探討京津冀大氣污染的根源及協同防治的途徑。
大氣污染防治需要區域協作,這是共識,更是難點
對于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人們最敏感的就是PM2.5指數。那么,京津冀地區PM2.5的來源到底是什么?這是污染治理首先要弄清楚的
問題。
“根據環保部與中科院、工程院對
北京、天津、石家莊的大氣污染物顆粒物來源的研究,三地PM2.5本地來源中,機動車占北京市的31%,揚塵占天津市的30%,燃煤占石家莊的28.5%,分別為三地污染源之首。”全國政協常委、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為大家揭示了答案。
為消除這些不同污染物來源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三地都把控煤、控機動車污染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重要治理措施。如:北京推出《北京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天津對大氣污染治理實行全方位網格化管理,一旦發現污染行為立即督辦整改;
河北省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表示寧可降低GDP和財政收入增速,也要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然而,從源頭上治理大氣污染并非易事。由于三地毗鄰,任何一個區域的污染物都容易對其他區域造成污染,因而,如何在大氣治理中進行區域協作,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中央部署,京津冀及周邊六省區市以及中央有關部委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小組。由于京津冀區域發展不平衡,在治理大氣污染中需要區域協作,雖然已是三地共識,但仍是目前的難點。比如,三地污染物排放標準各異、機動車環保監管不統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仍不完善等等。
去年11月,北京APEC會議期間的“APEC藍”讓人們看到了京津冀協同治理霧霾的希望與效果。目前,京津冀在區域信息共享、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和應急聯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京津冀三地政府負責人也不約而同地反映,他們期望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劃概念,加快推進區域共同立法。
“大氣污染的特點就是區域性和廣域性,聯防聯控是整個治理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副市長程紅說,但現在聯防聯控主要還是靠行政的協調和推動。她建議,未來應當在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設立專章,明確要求重污染地區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的協作機制,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統一監測、統一預警、統一應急這些聯防聯控的具體機制,并借鑒國外經驗,由國家研究制定《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