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信貸變主動了?
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領域的融資工具比較單一,融資結構失衡
問題急需改變在我國,對綠色金融的推進有環保和金融兩條線。環保方面推動的最突出表現就是2007年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綠色證券三大經濟
政策的出臺,目的是運用經濟杠桿的力量推動環境治理。在各方共同推動下,綠色金融近年在我國獲得了較快發展。
郭沛源提到的一件小事也證明了這一點:10年前,他在準備博士論文《金融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時,國內找不到相關案例、素材;現在,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都有了不少綠色金融的實踐,資本
市場上也出現了相關指數和基金產品。
在我國金融體系中,間接融資比例占80%以上,銀行作為間接融資的最主要中介,是引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強大力量。根據銀監會統計,2013年我國全行業貸款余額為71.9萬億元,而綠色信貸余額為5.2萬億元,占比不足8%。
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中國
碳金融發展報告》分析認為,原因在于我國綠色信貸政策仍不是強制性的制度安排,激勵機制也尚未出臺,政策可操作性有待提高,而銀行出于追求短期財務利益的目的,對綠色信貸仍不重視,甚至“貼標簽”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從信貸規模以及信貸在企業融資中的重要性來看,支持綠色信貸規模擴大、質量提高的相關政策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倩指出,目前,我國在綠色低碳領域的融資工具比較單一,主要是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以及項目融資的PPP模式為主。眾籌、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信托等融資工具,仍很少被運用到綠色低碳領域。
“融資結構失衡是我國金融體系融資模式固有的結構矛盾,即過度依賴貸款,資本市場不發達,債券、股權融資工具等發展得不盡如人意,這導致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成本過高,綠色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劉倩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