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市場兩年摸索
從2013年6月試點開始至2015年3月31日,7個試點省市累計成交量約2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近13億元,但是有些交易所交易不太活躍
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此前表示,7省市的
碳交易試點都明確了交易范圍,設定了控制
碳排放的目標,建立了碳排放的核查體系,也建立了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平臺。碳交易的初衷是迫使企業減少碳排放,那么試驗兩年來,碳排放實際減少碳排放的情況如何?試點的哪些實際案例經驗,將成為全國碳交易
市場的規則?
記者嘗試統計各試點省市的
減排效果,卻發現這些信息并不公開,只有獲得密碼的單位才能登陸。《國際金融報》記者又向多位
碳金融的專家詢問碳交易后的減排效果,對方均表示尚無統計信息。
一些省市公布了一部分減排結果。“(廣東)控排企業2014年總體碳排放總量比2013年下降約1.5%,4個控排行業(
電力、
水泥、
鋼鐵、
石化)中有約60%的企業的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有所下降。”南方網引用廣東省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稱。
目前碳交易試點的成果,討論最多的是其交易量。據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
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介紹,從2013年6月試點開始至2015年3月31日,7個試點省市累計成交量約2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近13億元。《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短短3個月就猛漲了2.5倍成交額,因為據《東方早報》報道,截至2014年12月8日,全國7個碳交易所的累計成交量為1460萬噸,累計成交額為5.4億元。
“如果交易太過活躍,表示各家企業額度可能都太少,都要搶,或者都太多,都要搶著賣,如果交易太過冷淡,又表明企業可能都不夠用,不愿賣,或者都用不完,不愿意買。” 在“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擔任能源與氣候變化顧問的楊富強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
廣東交易市場季節性猛漲現象尤其明顯。隨著6月份履約期的臨近,不少企業和投資機構也開始忙著從二級市場“搶碳”。據南方網援引廣州碳
排放權交易所消息,在本履約年度,廣東碳交易二級市場2014年8-10月配額的月平均成交量為4.3萬噸,月平均成交額200萬元,而到了履約期鄰近的2015年2-4月,配額月平均成交量急劇增至12.6萬噸,月平均成交額攀至259萬元,增幅分別達到了193%和29%,另外由于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即俗稱的
ccer)交易系統的上線,2015年2-4月CCER共成交20.5萬噸,成交金額逾29萬元。
另一邊,重慶碳交易所開業一年,只有開業當天有一筆交易。《國際金融報》記者從重慶網站公布的交易記錄查詢,開業一年以來,惟一的一筆交易是在6月19日開業當天,交易量為14.5萬噸,成交均價為30.74元。
“重慶幾乎放棄了通過碳排放試點,搶先建設碳交易市場的努力,只是在開業當天安排了一筆交易。”一位長期研究低碳金融的課題組學者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眼看著全國統一市場就要開放,而試點市場與全國市場如何銜接還是未知數,同時又因為看到一些試點的交易并不如預期,重慶就沒有太大動力,去花費大量精力摸索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