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億噸農村垃圾何處去?——破解“垃圾圍村”三問
漫畫:破“圍”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新華網
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韓潔 何雨欣 仲蓓)“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農村垃圾治理是我國鄉村建設的老大難,也是世界性
難題,尤其近年來大量出現的廢舊塑料包、農膜、秸稈等因處理不當污染環境,甚至威脅到“菜籃子”和“米袋子”的安全。
13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十部門首次聯合發文向農村垃圾“宣戰”。目前,農村垃圾中最大頭的生活垃圾一年便有1.1億噸,“垃圾圍村”能否突圍,新華社記者深入采訪追蹤。
誰來清理:“保潔員”上崗能否改變鄉村陋習?
廣西南寧市那陳鎮那壇坡村農民李加禮如今有了新頭銜——村里首位保潔員。村民把自家垃圾簡單分類歸集后,他負責二次分類,將有害有毒垃圾分開堆放,累積一定量后轉運至鄉、縣垃圾回收站統一處理。
對
江蘇省東海縣石湖鄉村民徐力來說,村里請來城里專業的物業公司,垃圾有保潔員隨時收集清理,前幾年到處亂飛的塑料袋不見了,環境美了,生活質量高了。
原先城里常見的保潔員,如今逐漸出現在各地農村,這正是十部門開出的治理農村垃圾首劑藥方——建立村莊保潔制度,盡快建立穩定的村莊保潔隊伍,并通過村規民約、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等方式,明確村民保潔義務。
“農村垃圾清理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不重視,農民不關心’。村民公共環境意識和責任意識淡漠,參與垃圾治理的積極性不高。”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晶昊說。
“垃圾倒街口、污水隨手潑、秸稈滿地堆”——在一些農村,不文明的生活陋習仍隨處可見,溝洼角落糞便淤積,垃圾圍村堵河,成為鄉村建設的一大痛處。
“農村垃圾治理是當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上的生態文明短板。”住建部村鎮司副司長王旭東說,垃圾清理是一項村級公益性事業,必須發動村民廣泛參與,既要做好村民“各掃門前雪”,也要建立制度把原先隨處扔的垃圾管起來。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徐海云說,農村設保潔員,有錢的村莊可以聘請專業保潔公司“入村”,沒錢的村莊可以付費給村民當保潔員,更窮的村子也可以設公益崗位村民輪流值日。最關鍵的還是要倡導改變鄉村生活陋習,充分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只有村民從中感受到實惠,才能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