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面臨哪些問題?
發展尚處在探索階段,配套機制不完善,供需對接不暢通,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
近年來,有關機構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綠色金融研究與創新,一些試點和示范初見成效,配套
政策、保障機制、創新模式等不斷推出,在綠色金融
市場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盡管我國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綠色環保產業的融資投入,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但綠色金融理念還未深入人心,信貸經營粗放集中的思維慣性還未根除,信貸結構存量調整艱難和新增信貸資源缺乏投向同時并存,我國當前發展環保產業金融服務仍面臨諸多挑戰。”中國人壽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段文健說。
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金立揚認為,目前國內綠色金融的發展尚處在探索階段,總體體量小,且面臨配套機制不完善、產品創新匱乏、商業模式單一等
問題。
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副主任方莉說:“目前,金融機構對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很大,企業也有強烈需求,但綠色金融在供需對接上還不暢通,缺乏有效的對接平臺以及相關配套支持。”
眾所周知,環保部門頒布的法律
法規和標準,既給金融機構帶來金融風險,也給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商業機遇。但是,這些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到底會對哪些產業產生影響,又會給金融機構帶來怎樣的環境風險和機遇?應該開發怎樣的風險管理體系和風險管理工具來應對這些風險,并將其轉化為商業機遇?
今年國合會發布的課題報告《綠色金融改革與促進綠色轉型研究》中提出,要實現綠色金融的持久供給,必須搭建橋梁,加強環境與金融的融合,使金融界充分了解綠色項目的融資特點、風險特征及收益機制,尋找中國綠色轉型的機遇。
比如,世界銀行的綠色標準部開發出包括赤道原則在內的各項適合金融機構規避環境風險的工具和標準;美國環保署支持的環境金融中心為水環境行動、大氣治理行動等提供綠色金融服務。總之,綠色金融是一項全新的金融技術,需要金融機構和環保機構合作,金融學家和環保學家融合。
“綠色金融的基礎設施包括對綠色企業的評審標準、環保
認證、征信以及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等,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之間聯合推動建設,靠單一的市場主體很難完成。”金立揚說,建設這些基礎設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一旦建立起來,猶如修建好了高速公路,各種綠色金融產品就可以很暢通地在上面運行,能夠很好地解決我國綠色金融供需對接和資金缺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