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情況中外媒體見面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參加會議并回答了中外記者有關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
問題。
在會上,陳吉寧透露,去年全年發生了強厄爾尼諾現象。全年的氣候條件比往年差一些,特別是到了供暖期之后,冬季的氣象條件要差很多。使得PM2.5利于產生,這是去年冬天嚴重霧霾發生的重要原因。
以下為會議實錄:
主持人 郭衛民: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安排一個特殊的記者活動,叫中外記者見面會,很高興請來環境保護部陳吉寧部長跟大家一起見面。一方面我們了解到,中外媒體對中國的環境保護和大氣污染的治理非常關注;另一方面,陳部長也愿意和記者們見見面,希望輕松一點,跟大家有一個交流、有一個互動,不光是發布,還有一個交流,所以我們安排一個特殊的形式跟大家一起交流。陳部長在今年“兩會”的時候還會有一次正式的記者會,所以有些問題到那個時候還能跟大家有交流的機會,回答大家的提問。今天也可以有一個互動。陳部長開始會有一個介紹,介紹的時候我們的翻譯會作同傳;一會兒記者可以提問,提問的時候我們也安排了翻譯。建議大家更多地圍繞大氣污染的防治等話題進行交流。
現在先歡迎陳部長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吳曉山 攝)
陳吉寧:
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跟中外媒體記者朋友們見面。按照中國的習俗,現在還在正月,我在這里給大家拜個晚年。同時,感謝大家對環境保護的關心、支持,包括對環保部工作的監督。今天這個形式,我沒有坐在臺上,主要是想跟大家有一個平等互動的機會,大家可以提各種問題。因為“兩會”的時候我還有一個記者招待會,如果今天你們的有些問題沒回答得了,或者沒有時間回答,你們可以留下來,我之后將在“兩會”上一并答復大家。
我先談一談怎么看中國的環境問題。大家都關心中國的環境問題,現在到底是什么狀況?將來是什么樣的變化趨勢?怎么解決我們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人類發展中面臨的共同挑戰,不是中國獨有的。人類只要發展都面臨這個問題,特別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等現代化過程之中,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它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發展,首先要在發展中解決好環境問題,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知道可持續發展有三大支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從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也是解決我們為什么發展的問題,這是我們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是說外面有壓力了、有批評了,我們才抓環境保護,中國的自身利益需要我們處理好發展和保護之間的關系。中國從70年代就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一直在探索到底怎么解決發展和保護的矛盾,一直在探索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大家如果看那段歷史的話,可以看到,保護環境是中國的兩項基本國策之一,一個是計劃生育,一個是保護環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也確實積累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環境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的進程明顯加快。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從2013年開始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就是《大氣十條》;去年4月份,發布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就是《水十條》,用硬措施應對硬挑戰。可以說,整個“十二五”期間,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積極進步。
在這里我給大家幾個數據,你們可以看一看,這幾年中國在環境保護上做的工作。
截至2015年底,中國的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由2010年的1.21億噸增加到1.82億噸,已成為全世界污水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安裝脫硫設施的煤電機組由5.3億千瓦增加到8.9億千瓦,安裝率由83%增加到99%以上;安裝脫硝設施的煤電機組由0.8億千瓦增加到8.3億千瓦,安裝率由12%增加到92%;安裝脫硫設施的鋼鐵燒結機面積由2.9萬平方米增加到13.8萬平方米,安裝率由19%增加到88%;安裝脫硝設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由零增加到16億噸,安裝率也達到92%。我這里還有很多數據,時間關系不一一羅列了。這是從末端治理采取的措施上來看。
還有前端。
2011年到2014年,我國累計淘汰火電裝機2365萬千瓦,淘汰煉鐵產能7700萬噸、煉鋼7700萬噸、水泥6億噸、造紙2900萬噸、制革3200萬標張、印染100億米,“十二五”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均提前一年完成。我們工業本身的排污情況在明顯好轉,比如說,全國火電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計下降47%和50%,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COD和氨氮排放強度分別下降42%和48%。大家知道“十二五”我們有四個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水的兩個——COD和氨氮,大氣的兩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提前超額完成
減排任務。
我看過很多不同國家的資料。我可以坦率地告訴大家,很少有哪個國家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實施這么多大的工程來解決污染問題。大家可能問有沒有變化?最突出的變化,就是酸雨污染狀況明顯減輕。大家如果回憶的話,2000年前后,整個社會關心的可不是PM2.5,那時候關心的是酸雨、酸沉降的問題。我們今天的酸沉降是什么程度呢?是近二十年來最輕的、最好的一段時間。因為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得好,所以酸雨的情況在明顯減緩。還有一個大家可以看到,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大幅減少,由2001年的44%降到9%左右,降幅達80%。
這都是我國環境質量發生的一些積極變化。這個積極變化跟發達國家有不同的地方。發達國家基本上是階段性出現這些問題,也是階段性地解決。比如說PM2.5的問題,基本上是在工業化完成之后出現并開始解決的。我國現在還在發展的爬坡過程之中,工業化還在加速進行,城鎮化還在加速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污染物新增量仍然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把污染物排放降下來,難度恐怕是其他國家沒有遇到過的。我們也可以看到,最近有些國外媒體報道,比如美國的衛星遙感看到中國華北地區,不論是PM2.5的濃度還是氮氧化物濃度都在減輕。這個變化無論是在空間層面還是時間層面,大家都可以看到。大家可能會問,我們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在變化,但是這個努力夠不夠?你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我們跟其它國家比起來怎么樣?
我在這里也給大家看一個數據。大家知道環境學中有一個“庫茲涅茨曲線”,又稱倒U型曲線。簡單地說,就是隨著經濟增長,污染物排放量逐漸增加,而在完成現代化之后,污染物排放量會到達頂峰,并隨后出現下降。大家都關心拐點什么時候會出現,這個拐點就表示你的努力程度。這里給大家幾個數據,中國COD和二氧化硫2007年出現拐點時人均GDP為2460美金,氨氮和氮氧化物2012年出現拐點時人均GDP為6076美元。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美國二氧化硫峰值出現在1974年,人均GDP在7242美元;氮氧化物峰值出現在1994年,人均GDP將近2.8萬美金。大家可以看,我國出現拐點比發達國家要早很多。我想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是追趕型國家,有后發優勢,可以用更好的經驗、更好的技術解決我們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宏觀治理的持續努力付出的結果。
另外,中國在解決自身環境問題的同時,也為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承擔我們的責任、付出我們的努力,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家都關心全球氣候變化,其實還有一些全球性的問題媒體上報道不多,比如臭氧層保護的問題。全球在共同行動對消耗臭氧層物質進行控制,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量占發展中國家淘汰總量的50%以上,成為對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還有很多,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持久性有機物管控等等。這也是我們近些年做的工作。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的環境與老百姓的要求和期盼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今天的環境問題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環境污染嚴重、環境風險高,生態損失大。大家都關心PM2.5的事情,2015年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65個城市不達標,平均超標天數比例達23.3%。水污染方面,劣Ⅴ類水體在減少,但是城市黑臭水體、一些支流污染、湖泊富營養化等問題依然很嚴重。我們確實還面臨著非常嚴峻的環境形勢。
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壓力。中國今天的環境壓力,與我們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我國十幾億人口的現代化過程,這么大的體量、這么快的速度、這么短的時間,環境壓力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大。在人類迄今為止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主要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我們是在發展中來解決環境問題,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復雜性、難度都高很多。我們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在戰略上保持定力,著急了不行,不作為也不行,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持久戰;在戰術上,明確階段性目標,打好攻堅戰,一步一步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
另外,我想在這里強調一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開放的過程,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也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我們在環境方面開展了很多國際合作,通過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來加快解決我們的問題。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對整個人類是有幫助的,為什么呢?現在是OECD國家完成現代化進程,中國是另外十億多的人口完成現代化的過程,全球還有6-7個也是十億人口的體量在現代化的過程之中。所以中國的這些經驗,對于其它國家完成現代化過程也是有幫助的。從現在的情況看,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解決環境問題會比發達國家更早一些、更好一些,也更綠色一些。我相信,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我們的探索,對其它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會起到積極借鑒作用。我想中國的環境問題跟中國現代化過程是一起的,需要一個開放的心態,用寬廣的視野來看我們的問題、來解決我們的問題。所以我把一些基本情況給大家作一個簡單介紹,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問。
主持人 郭衛民:
謝謝陳部長做了一個很簡潔也很清晰的介紹。下面進行互動,大家可以提一些問題,陳部長有什么問題也可以跟大家交流。提問之前請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