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中國首家以林業增匯減排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
在猶如荒漠的中國碳
市場,植下第一棵
碳匯樹,并不容易。“當時得到了國家林業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但質疑聲也很多,況且要找到愿意‘購買’林業碳匯的資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頂著壓力,2007年她成功游說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捐資 3 億元人民幣,在中國綠化基金會下設立了中國首個綠色
碳基金,在此基礎上,2010 年建立了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專門用于支持碳匯林業發展。這是中國首家以林業增匯
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主要目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
無經驗可循,就必須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李怒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這個呱呱墜地的基金會上,忙里忙外開啟了陀螺模式。募集資金、宣傳林業碳匯、參加研討會、談項目、跑現場,她甚至親自設計了碳補償標識的車貼,事必躬親的她儼然成了一位社會活動家。
在李怒云2007年編著出版的《中國林業碳匯》一書中,她設想開創這樣一種模式:企業捐資到基金會用于宜林荒山荒地營造碳匯林。所種林木所有權歸土地使用權者,如農民或國營林場,而林木吸收的二氧化碳計算清楚后,記在捐資企業的賬戶上,并在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網上公示。當地農戶通過造林獲得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而捐資企業獲通過規范計量的碳匯 ( 信用指標 ),可用于企業
碳中和或者待國家
政策出臺后用于抵消企業的
碳排放。而個人也可以參與造林增匯減緩氣候變暖的行動,捐資到基金會購買碳匯,以吸收自己日常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參與碳補償,消除
碳足跡”。
如今這一設想已變成了現實。從 2007 年開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已經募集到了8億多資金,在全國營造了120多萬畝的碳匯林。
又是在李怒云的領導下,碳匯基金會成功組織開發了全國首個獲得國家發改委注冊和簽發的中國核證減排量(
ccer)林業碳匯交易項目即“廣東長隆林業碳匯項目”,并以 20 元 /噸的價格實現減排量交易,為全國開發 CCER 林業碳匯項目摸索了經驗,提供了示范。
基金會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實效的宣傳教育活動,創辦了全國首家“零碳創意館”,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碳匯基金會志愿者工作站,組織實施會議碳中和林,在聯合國氣候大會組織邊會宣傳中國林業行動和貢獻等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應對氣候變化項目活動。
李怒云更忙了。
“現在生產過程排放溫室氣體的企業很多,但是愿意捐資造林、自愿減少碳排放的企業還是不多。 另外,由于碳匯這個概念很專業也較生僻,在我國不要說工業碳排放企業,就是林業企業、林場技術員大都不了解碳匯怎么生產、計量、交易等。這實在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但她不氣餒,一如既往的執著, “這是我的事業,未來我們要繼續推動它!”
她話語里透著飽滿的激情和無比的自信。
為將 2014 年 APEC會議辦成碳中和的綠色環保型會議,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分別在
北京市懷柔區和
河北省康保縣高標準營造了674 畝和 600 畝碳匯林,目前造林任務全部完成。
對話李怒云
中華環境:很多人對碳匯還比較陌生,碳匯到底是什么?
李怒云:聯合國定義: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相反,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就是碳源。應對氣候變化主要是兩個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和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匯。
對碳匯的描述,目前國際上用三種顏色來表述:一種是綠色碳匯,即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包括森林、農作物、草地等;一種是藍色碳匯,即海洋碳匯。海洋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還有一種是白色碳匯,即碳酸鈣,比如海里的珊瑚,喀斯特地貌和近海養殖的貝殼、鮑魚殼等,都能將二氧化碳固定下來。
當然,這三個顏色的碳匯不是科學術語,是人們形象的表述而已。 目前,藍色和白色碳匯人類還無法控制,更沒有列入到國際
碳交易的規則當中。在《京都議定書》的條款中,將綠色碳匯中的林業碳匯納入了抵減部分碳排放的規則。
碳匯這個詞,本質上指的是一個增量,即新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就從我們林業行業的角度來說,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稱為碳儲量,我們稱為存量;林木每年生長增加的碳稱為碳匯,即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