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可持續投資的理念和方法
綠色金融的自愿原則有許多種,其中之一是2004年的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是全球許多金融機構已經采用的綠色信貸原則。近年來,中國銀行業也開始認識到環境風險管理的重要性,2012年銀監會印發的《綠色信貸指引》也參考了赤道原則。另一個原則是可持續投資倡議(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PRI),倡導機構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考慮環境因素,強化環境信息披露,將更多的資產配置到綠色、低碳行業。
馬駿介紹,目前,在這些原則之下有很多具體的操作和分析方法。如ESG標準(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criteria)可以為投資者決策提供一套企業和項目環境友好程度評估標準。另外,一些專業機構開發了評估企業、項目或資產(如股票和債券)的“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的方法,也有一些機構開發了評估“自然資本負債”(Natural Capital Liability)的方法,這些方法都可為評估貸款或投資的環境效益提供定量的依據。
2015年10月,中證指數公司成功推出了上證180碳效率指數,用以衡量上市公司
碳排放程度。馬駿表示,這個指數的編制就使用了碳足跡的計算方法,工商銀行正在開發的環境因素對信貸的壓力測試研究也引入了自然資本負債的概念。
談及擴大綠色金融能力建設網絡,馬駿介紹,國際上有不少此類平臺,比較重要的有兩個,一是國際金融公司(IFC)旗下可持續銀行網絡(Sustainable Banking Network),這個網絡過去3年中已覆蓋了20多個國家,主要對金融監管機構、銀行業協會管理人員進行綠色信貸和環境風險管理方面的培訓。馬駿表示,該網絡的覆蓋面在未來幾年有望擴大到50個國家。
另一個能力建設網絡就是前文提到的聯合國可持續投資倡議(UNPRI)。馬駿介紹,該機構致力于推廣可持續投資的理念和方法,目前其成員單位包括全球1000多家機構投資者,這些機構所管理的資產約60萬億美元。未來,該機構將在包括中國、印度、印尼、拉丁美洲等新興
市場國家強化綠色金融能力建設。最近,應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綠金委”)的要求,PRI已經在
北京組織了第一次培訓活動,得到了我國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