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釋放普惠效應 為生態建設開啟新思路
如今踏進位于梯面林場內的王子山生態保護林,只見一片茂密的林帶蜿蜒盤旋,滿眼的綠意成為梯面鎮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樣本。
“對農民來說,最實在的比喻就是把林子保護好,還能多出一筆收入。”廣碳所國際合作與培訓部副總監林汐淳坦言,要將
碳金融的行業術語和當地百姓解釋清楚是件很困難的事,“但只要說是保護林子,大家都很歡迎。花都區林業資源豐富,開展
碳普惠項目還有很大的空間。”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這片山林。”梯面鎮委書記周耿斌這樣形容當地村民。原來,在20年前,這里曾因過度開采山石而遭遇了一場大洪災,“這里最高峰時開著189個采石場、挖泥廠。村民們痛定思痛,積極配合政府關停清退了林場內的所有石泥廠,用5年時間完成了森林復綠工作。”
“因為林業
減排量還具有社會效益,所以更受
市場歡迎,競價會比普通的
碳匯價略高一些。”林汐淳介紹,通過專業的檢測統計技術將一段時間內一片森林可以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量數字化,就可以作為減排量,直接進入全省
碳市場交易,滿足控排行業購買
碳排放權的需求。在扣除全省基準值后,梯面林場首批林業碳普惠核證減排量(2010—2014年)是13319噸二氧化碳當量,“我們計劃在本周內發布競價公告,預計8月初可以完成交易。”按照近期碳匯交易價,項目預計為林場帶來約20萬元收益。
林場“試水”碳普惠項目也為梯面鎮帶來了綠色發展的信心。周耿斌介紹,梯面鎮將采用“面上保護,點上開花”的思路,借助入選首批廣東省森林小鎮的契機,積極探索碳普惠、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多個方面的發展路徑。“相信首個梯面鎮林業碳普惠項目的成功交易,會吸引更多綠色產業項目與梯面‘牽手’。”
同時,全市農業也正切實感受著與過去不一樣的金融支持。今年5月廣州頻發雷雨天氣,花都區蔬菜種植戶遭受損失。時隔一個月,受災農戶就收到了人保財險廣州分公司賠付的近萬元理賠款。該農戶參保的正是人保財險廣州分公司針對花都區的氣象特點,專門設計開發的一款蔬菜降雨氣象指數保險。
在前期產品研發過程中,該公司實地走訪花都區許多種植大戶,切實了解農戶需求、大量收集分析數據,最終確定以降雨量作為賠償觸發條件,此外,在承保理賠上也創新使用“按圖承保、精準理賠”的模式。
據人保財險廣州分公司介紹,兩年來,公司累計支付農業保險賠款約7700萬元,受益農戶達9.25萬戶次。此外,累計支持放貸金額1.19億元,受益農戶及中小微企業75家(戶),其中涉及綠色企業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