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國:煤炭討論仍需要回到原點
在中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已經成為一句流行語,出現在大大小小的官方非官方宣示中。這句話的每一個形容詞都在一個很寬的連續區間上,這種模糊性便于所有的能源行業主體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無疑具有政治智慧。但是一直不去具體界定多低算低,多高算高,無疑會使得正確投資信號消失,長期蘊藏著技術與轉型風險。
同德國的情況類似,只有目標定了,明確了,整個社會才能進入“如何實現目標”的工具性討論中。這往往是現實中得以一步一步前進的政治邏輯。從這一視角,德國確定了一個要通過法律明確的退煤時間表,是能源轉型與應對氣候變化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最后,氣候
問題,這個跟現在的人關系不大,但是與子孫后代生死存亡與福祉密切相關的問題。在中國2030年實現碳排峰值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之上,我們將如何成為氣候問題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整個社會與能源產業無疑需要更加明確的目標與信號。
“煤炭也可以是清潔的、低碳的”,“煤炭長期仍舊是我國能源的主體”,類似的話仍舊在今天還出現在部分媒體平臺上。這意味著我們的討論仍舊需要從原點出發,從“我們到底需要何種長期集體目標”出發,就事實爭議進行透明比較,就價值觀差異問題進行必要的妥協。這方面的具體討論,我們在今后陸續展開。
作者為能源經濟學博士,卓爾德環境研究(
北京)中心主任兼德國能源轉型智庫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