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技術投資所面臨的融資瓶頸
綠色技術是指降低能消耗、減少污染和
碳排放、改善生態的各類新興技術,涵蓋
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基礎設施、生態農業等領域,以及產品設計、生產、消費、回收利用各個環節。從行為主體來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企業、科研機構、政府、金融機構等。企業是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是綠色技術創新的需求方、發起方和實施方。科研機構是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要智力提供方,科研機構與企業的良好互動是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撐。政府是綠色技術創新的激勵方和受益方,一方面政府的激勵
政策和機制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綠色技術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參與綠色技術創新,另一方面綠色技術創新也有利于各級政府建設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等目標的實現。金融機構通過組織
市場化的金融資源投入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實現產業、科研、政府和金融的良性循環。
盡快政府已經出臺了多項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政策文件,但目前我國企業開展綠色技術投資的力度仍然不足。比如,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在2018年發布的全國環保產業重點企業調查報告顯示[4],被調查的近一萬家環保企業的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0%,略微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水平,但這一比例還是低于發達國家3.8%的平均水平[5]。例如德國環保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投入一般為營業收入的4%左右[6]。又如英國低碳、環境服務企業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收的比重約為5%[7]。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初期投入成本巨大,從研發到產生經濟效益的周期又較長,對規模較小的企業或者缺乏創新經驗的企業,如果選擇投資短期沒有收益的綠色技術項目,可能會更快、更容易被市場淘汰[8]。導致我國綠色技術投資不足的原因有多個,本課題專注于研究綠色技術企業面臨的融資瓶頸。這些瓶頸的具體表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