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提升,就一定會推動通脹嗎?
有觀點認為,隨著碳價上漲,排碳成本向下轉移逐漸明顯,可能會帶動生產部門的普遍漲價,最終可能會帶來終端消費品價格的上漲。我們認為這一說法并不必然。
因為即使成本轉移到下游,其“反身性”也將促使下游轉向“綠色消費”,成本并不一定高于傳統消費。我們以新能源車需求為例。隨著充電服務便利性以及通航里程不再成為限制,新能源車“低補能成本”成為一大優勢。根據新出行&雪佛蘭發布的報告,新能源車用戶每個月的充電成本大部分在100-200元左右,燃油車或混動車的加油成本則需要200-400元,是新能源車的兩倍。2021年,中國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升。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7.9萬輛,滲透率為7.2%;2021年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2.3萬輛,滲透率達到了14.16% 。肉眼可見的是,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直接翻倍,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這需要行業內部有結構化差異,即用能形式、技術路徑差異較大,在
減排上有規模優勢的企業,反而可能獲得更大
市場份額,而下游不用承擔成本轉移。比如,從電價來看,碳價上行后,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抬升,而可再生能源發電可以將核證自愿減排量在
碳交易市場上出售獲利,發電成本反而降低。這可能會改變電廠的調度順序,大幅提升后者上網占比。
從各國“碳達峰
碳中和”的歷史經驗看,政府補貼激勵措施會從需求端降低成本,引導消費者選擇“綠色消費”。比如,日本采取消費者低碳經濟補助金制度,鼓勵民間家庭積極參與低碳經濟行動,如經濟
節能車型補助金制度、住宅太陽光發電系統補助金制度,家庭燃料電池補助金制度等。英國要求在住房消費領域,未來所有的新建筑物均按零碳標準建造,盡量減少拆卸,加大再利用建筑廢物;在出行消費領域,到2041年,計劃倫敦居民80%的行程將通過步行、騎自行車和公共
交通工具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