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攜手推進碳中和
隨著氣候變化對人類危害日益顯現,國際社會逐步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目前已確立了
減排二氧化碳的法律框架及責任和義務。以下幾件事是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標志性事件,對推動人類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起了關鍵推動作用。
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創建一個政府間機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每5年出版一次評估報告,成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科學基礎,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產生了重要影響。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隨后,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京都議定書》,為近40個發達國家及歐盟設立了強制性減排溫室氣體目標,具有法律約束力。2015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召開,195個締約方一致同意,將全球變暖升溫幅度控制在較工業化之前水平2℃以內,將目標定在最多升高1.5℃。《巴黎協定》被評價為“挽救了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制度危機”。
圖片
有近100個國家把
碳中和提上議事日程,經濟去碳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趨勢/中國
碳排放交易網
盡管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規定,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強制減排義務。但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大國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南非和巴西均提出了大幅度控制溫室氣體增長的計劃。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已有28個國家在公開場合宣布碳中和目標,另有近100個國家把碳中和提上議事日程,其中,英國、法國、丹麥、新西蘭和匈牙利已經把碳中和目標寫入法律文件,歐盟、加拿大、韓國等數國正在推進碳中和立法的進程,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14個國家也把凈零排放寫入了
政策性文件中。目前,已提出長期減排戰略且把實現碳中和納入討論的國家和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65%,占世界經濟總量的70%,經濟去碳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趨勢。
國際社會已行動起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整體來看,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形勢不容樂觀。根據有關新數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連續數十年穩步上升之后,2020年下降了6.4%即23億噸,這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抑制了全球經濟和社會活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未來十年,世界需要每年減少7.6%的碳排放量,以防止全球變暖超過前工業化水平1.5℃——這是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目標。這種規模的減排將比2020年的減排幅度還要大。隨著疫情的逐步結束,隨之而來的將是全球社會活動的恢復和經濟增長,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經歷了2020年的短暫下降后又會恢復增長,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形勢任重道遠。
不過,新的高新技術可以解決當今7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基于保護森林的自然解決方案也為地球提供了“喘息的空間”。如果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致力于溫室氣體減排,人類仍然有可能創造一個綠色未來,促進人類和地球之間的生態和諧。對此,古特雷斯呼吁:“如果我們現在聯合起來,就可以避免氣候災難。正如今天的報告所表明的那樣,沒有時間拖延,也沒有借口。”
初審:王 昱 復審:陳明英 終審:鄒悅悅
一校:保文秀 二校:張海艷 三校:馮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