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歐盟碳市場的運營績效及對中國的啟示

2021-12-12 18:49 來源: 決策與信息 |作者: 張銳

歐盟碳市場的運行框架


歐盟每年的二氧化碳許可排放量由歐委會所控制,碳排放供應配額也由歐盟分解給各成員國,各成員國政府在此基礎上向碳排放主體分發本國碳排總配額,當企業自我減排較好,碳配額出現剩余,其指標可以自由出售。相反,如果企業排碳超標,超過配額所限,就須從其他具有賦予配額指標的企業購買,這樣,超出其碳配額的企業必須支付更多費用,而那些擁有剩余配額的企業可以將其出售以獲取利潤。從已運行16年的歷史看,歐盟碳交易市場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一)明晰的階段推進

歐盟將碳市場履約周期分割為四個階段,自碳市場啟動以來已經履約三期,每期時間跨度均不一樣,覆蓋的品種范圍從小眾逐漸走向廣延,每個期限之內不僅圈定的行業與企業都必須符合各自碳配額量的要求,并且那些實際碳排放量超標的企業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通過碳配額購買獲得增量指標后方能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總體來看,受外部多種環境的影響,已履約三期的碳市場在運行中雖時有波折,但也催生出了歐盟一系列應對變化的緩沖與調控措施。

第一階段(2005年-2007年):《京都議定書》發布后,各國對碳排放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化態度,對全球碳排放前景造成了不確定性。歐盟最初啟動碳排放的心態應該說較為謹慎,甚至第一階段可以看作歐盟對碳市場的摸索試錯與經驗積累。這一階段,履約行業只涉及電力及能源密集型工業部門,包括煉油廠、鋼鐵廠以及鐵、鋁、金屬、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紙漿、紙張、紙板、酸和散裝有機化學品的生產,同時碳配額配給的95%采取免費發放形式,由于缺乏可靠的排放數據導致預估出現偏差,第一階段中以能源部門為代表,市場上碳配額供過于求,碳價一度出現大幅下跌。

第二階段(2008年-2012年):將航空行業航空部門(2023年12 月前僅限往返于歐盟、挪威和冰島的航線)納入履約范圍,同時受控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包含電解鋁行業產生的全氟化碳等其他種類的溫室氣體。范圍品種擴大的同時,交易限額則較碳市場啟動之年下降了約 6.5%,使得碳配額發放量低于碳排放需求量,目的是制造出配額稀缺格局;同時免費發放配額下降至總配額的90%左右,違約罰款額較上一階段提升150%。由于更嚴格的制度安排,歐盟碳價開始抬升,但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還是使得企業減排超出歐盟預期,導致碳配額發放出現盈余,歐洲碳價在短暫的上升后又開始快速下行。

第三階段(2013年-2020年):對特定產品如鋼鐵、水泥的生產碳排放予以重點關注,并為其設定每生產單位的排放上限,同時總體上確定了排放上限在前一個履約期年配額總量基礎上每年以線性系數 1.74%遞減的動態機制,并且除了免費發放、企業購買等兩種方式外,拍賣上升為配額分配的主要方式,份額保持著20%逐年上升的速率。因此,自2019 年開始,歐洲碳價出現高速爬升,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市場受恐慌情緒沖擊,碳價一度急劇下滑,但在市場穩定儲備機制的支撐以及歐洲綠色復蘇計劃下,歐洲碳價上漲的價格信號得到有效提升,直至上沖到目前的最高歷史水平。

第四階段(2021年-2030年):按照歐盟委員會公布的《2030 Climate Target Plan》,道路運輸、建筑以及內部海運都將在這一階段納入EU ETS的管控范圍;同時碳排放上限將以更快的速度遞減,將碳排放配額年度遞減率自2021年起由1.74%升至2.2%。在碳配額供給形式上,繼續免費分配配額,以保障具有碳泄漏風險的工業部門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確保配額免費分配的規則得以強調并反映技術進步;另外開發多種低碳融資機制,幫助工業和電力部門應對低碳轉型的創新和投資挑戰。盡管這一階段尚在預期和進行中,但基于歐盟碳市場履約周期的機制管理和保護,可以對這一階段的成效保持樂觀。

(二)健全的交易平臺

交易平臺是碳市場的重要載體。與全球其他國家與地區只有一個或者為數不多的碳交易平臺完全不同,歐盟有許多的交易場所。最初的交易平臺包括歐洲氣候交易所 (ECX)、歐洲能源交易所(EEX)、BlueNext 交易所、奧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 Climex 聯盟、北歐電力交易所(Nord Pool)、未來電力交易所(Powernext)、綠色交易所(CME-GreenX)以及意大利電力交易所(IPEX)9家主要場內碳交易所。經多次并購與整合,發展成為了今天的歐洲氣候交易所、歐洲能源交易所、Climex 聯盟、綠色交易所以及被收購但依然獨立運行的Nord Pool等5個主要的碳交易平臺。

五大交易所在職能承擔上基本實現錯位發展,其中歐洲氣候交易所專門從事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而一氧化碳、全氟化碳等衍生品則多數在其他能源交易所掛牌;另外,北歐電力交易所是全球首個交易 EUAs(歐盟配額)的平臺,它與 BlueNext 交易所、歐洲能源交易所及奧地利能源交易所均以現貨交易為主,而歐洲氣候交易所是目前全球交易規模最大的碳交易所,既有現貨交易,也有期貨交易。正是眾多交易平臺優質與完善的服務供給,使得歐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額長期高居全球首位,整個歐盟的碳交易總量占了全球的一半之多;不僅如此,歐元已成為碳交易的主要結算貨幣,2020 年歐盟碳交易所的成交金額占全球交易所成交金額的88%,而歐元也正式超越美元成為了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計價貨幣,鞏固了歐洲在全球碳金融中的主導地位。

(三)多元投資主體

對于一個功能健全的碳市場來說,僅有交易平臺但沒有參與者的積極參與,也只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另外,讓政策框定的企業參與碳市場,某種程度上也只是發揮了碳市場的融資功能,如果沒有投資功能,不僅碳市場的結構不完整,整個市場也不會產生較為樂觀的交易量與活躍度。出于此,歐盟碳市場特別注重從融資與投資兩端為眾多投資參與市場提供支持,由此培育出了多元化的投資主體。這其中既有企業交易主體,也有自然人交易主體;不僅有機構組織參與,也有個人參與,最終動員全社會資本支持碳市場,使得碳市場產生出持續的市場熱度。

如前所指,歐洲碳市場既有現貨產品交易,也有標準化減排期貨合同產品,同時還有圍繞著碳產品以及各種追蹤歐盟排碳配額期貨的基金等零售產品,其中目前歐盟碳期貨交易量成交規模為現貨的30倍,非常清晰與充分地發揮了引導投資者的市場預期作用[4]。對于一些碳排放企業,除了借助現貨市場解決自己碳配額供求問題外,也能通過參與期貨市場的做多或者沽空交易來獲利,同時實現風險的對沖;對于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而言,參與碳市場交易不僅可以豐富自己手中的金融產品,也開辟了一條新的投資渠道。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