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市場對我國的啟示
十年磨一劍。中國
碳排放權交易已經在今年7月中旬正式啟動,首批納入履約期的企業發生的
碳交易總量每年將達40億噸,中國由此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
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運行了近16年之久的歐盟
碳市場所取得的相關經驗教訓無疑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
首先,碳市場的發展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政府確定年度碳排放總量,將其換算成可交易的配額,然后分配到要求履約的行業與企業,這是歐盟碳市場運行的基本模式。而為了讓納入履約期的企業有好的適應,不引起企業財務成本的陡增,
碳配額在最初往往是免費發放,而不會“一刀切”式地要求企業認購。同時,伴隨著碳市場的演進,免費碳配額將逐漸遞減直至退出,而購買性碳配額與拍賣性配額會不斷增加并占據主導。另一方面,碳市場一般會以階段化的方式逐步向前推進,每個階段的時間跨度長短不一,就履約期的企業來說,時間周期太短,
減排約定無法準時完成,而周期拉得太長又容易產生拖拉延誤的結果,因此,總體上看,碳市場在減排節奏安排上宜遵循前短后長與由短到長的節奏。就我國而言,目前的碳配額完全采取了免費供給方式,同時,按照碳市場安排計劃,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將納入首個履約周期,而且接下來的第二個周期內
鋼鐵、
水泥、電解鋁、
化工等其他重點行業都將被納入其中,進程節奏上似乎多少吸收了歐盟經驗。不僅如此,如同歐盟、美國加州碳市場一樣,我國碳市場未來也會逐漸將一氧化碳、全氟化碳等溫室氣體納入到交易品種范圍。
其次,碳價格是碳市場最重要的風向標。碳價過低代表企業碳排放成本低,一些重排大戶甚至因此可以變得肆無忌憚,而那些自覺減排的企業手中多出來的碳配額就會貶值,從而沖擊與削弱他們控排與減排的積極性,此時碳配額供給出現過剩,碳配額需求遭受壓制,碳市場就會面臨自廢武功的風險。基于此,歐盟千方百計地要將碳價格推升上去,但碳價爬升又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政府在
政策層面不停地慢火加溫,比如在分步提高減排力度的同時減少碳配額指標,或者漸次加大碳配額年度固定遞減機制,以此營造與強化碳配額的稀缺預期,進而引導碳價碎步上揚。從國內碳市場看,碳價格從上線首日48元/噸的開盤價下跌至目前的42元/噸左右,總體一直呈現下跌趨勢,跌幅至目前已經超過了14%,與此同時全國不少省份今年的“雙碳”控制目標并未完成,許多地方基于政策壓力出現拉閘限電現象,對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由此足以說明碳價格并沒有發揮鮮明的引導作用。為此,中國政府有必要像歐盟那樣出臺靈敏性的碳價調控政策,包括在重污染行業開征碳稅,倒逼更多企業進入碳市場,按照碳配額完成情況動態管控新年度的碳配總額,制造出二級市場碳價上漲的政策預期,同時有必要在碳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
再次,碳交易活躍度是檢驗碳市場成熟的標尺。多元的投資參與主體以及多樣化的產品供給是歐盟碳市場活躍的核心因素,就國內來看,業內一致認為二級市場碳交易量和一級市場碳配額發放量比值為5%,目前納入首個履約期的2225家企業的碳配額為45億噸,對應碳市場的年交易總量2.25億噸,以一年250個交易日來計算,平均每天的交易量應為90萬噸,但實際情況是,碳市場上線交易以來,除了首日成交量達410萬噸外,其他交易日一般在幾萬噸到30萬噸之間,甚至出現過3000噸的單日成交最低記錄。另外,目前碳市場的交易主體僅限于控排企業,并且還是一對一的現貨交易,不僅可以匹配的流動性不足,而且交易效率較低。在碳交易供給量放大的同時,需求端市場力量如果不能同步壯大與加速激活,供求失衡的矛盾勢必強力壓抑市場活躍度。
按照歐盟的經驗,在碳市場投資群體中,投資人參與占比一半都超過2/3,并且更大規模的還是機構投資者。不同于控排企業參與碳市場交易主要以完成履約為目的,投資人參與市場交易就是為了獲取收益,他們對價格會更為敏感,市場操作的活躍性因此變得更強,而除了產生充足的流動性供給外,多元化的投資者因為風險偏好、預期、信息來源各異,彼此之間的博弈也更能形成相對公允的碳市場價格。與投資主體多元化對應的是碳市場可供投資者選擇的金融產品必須多樣化。具體說來,國內碳市場產品的構建與更新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基金類產品,以目前的新能源基金、綠色基金、ESG基金等為基礎,要支持與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更多的專項
碳基金品種,并實現新老碳基金產品標準的統一,同時融入更多的
碳減排指標;二是債券類產品,包括在碳市場發行類似銀行間市場的綠色債券、
碳中和債券等產品,同時支持銀行將各種符合標準的碳質押與碳抵押等功能產品進行資產證券化;三是期貨類產品,它們對控排企業與市場參與者來說既能提供較為明確的碳價預期,也能通過對沖操作而獲利,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時連續、公開、透明、高效、權威的遠期價格也能緩解市場參與者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易風險管理[8]。
最后,要不斷完善碳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多層次交易平臺既制造了歐盟碳價上漲的拱衛力,也為多路資金參與交易提供重要的便利性場所,而踴躍交易量則又成就了碳價格上行的最重要動力。就國內來看,目前只有上海與武漢兩地碳市場,且后者并不是交易場所,而只是碳交易登記地,為此有必要在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基礎上創建更多的專業性與區域性碳交易市場,既為企業與投資人參與交易創造成本低、入市快的環境與條件,也能在競爭中生成更多的碳交易金融產品。
[參考文獻]
[1] 張銳.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需要制度創新[N].中國財經報,2017-12-05.
[2] 張銳.歐洲碳市場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鑒[N].中國財經報,2021-05-18.
[3] 張晶杰,王志軒,雷雨蔚.歐盟碳市場經驗對中國碳市場建設的啟示[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1).
[4] 秦炎.歐洲碳市場推動
電力減排的作用機制分析[J].全球能源互聯網,2021,(1).
[5] 張銳.歐盟碳市場有哪些經驗?[N].國際金融報,2021-05-16.
[6] 黃杰.碳期貨價格波動、相關性及啟示研究——以歐盟碳期貨市場為例[J].經濟
問題,2020,(5).
[7] 張銳.歐盟的碳邊境稅會傷到誰?[N].證券時報,2021-07-27.
[8] 張銳.活躍碳交易市場需投資者多元化[N].上海證券報,2021-08-21.
原文引用:張銳.歐盟碳市場的運營績效及對中國的啟示,2021,(11):36-44
來源:《決策與信息》2021年第11期
作者:張銳(1964-),男,湖北孝感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市場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國際金融與服務貿易研究。
責編:汪智力、編輯:鄧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