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標簽”實施可能抬高出口貿易成本
碳標簽是一種環境標識,把貿易商品在生命周期內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碳足跡)用量化指數標識出來,以標簽形式告知消費者此貿易品的
碳排放量。歐盟將于2023年實施的碳關稅便以貿易產品的碳標簽作為衡量碳關稅稅基的依據。目前,歐美日韓等國家相繼實施碳標簽制度,從消費端引導低碳化的生產制造。未來一旦歐盟碳關稅落地、日韓等地對貿易商品提出碳標簽要求,將可能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制約并加劇外貿企業的成本壓力。
一是“碳標簽”可能催生新型貿易壁壘。氣候改善先行的發達經濟體已陸續實施碳標簽制度,碳標簽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和認可度不斷提升。一旦碳標簽制度普遍應用于國際貿易商品,有可能會被發達經濟體用來設置新的技術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目前世界上的碳標簽制度主要在美、英、德、韓、日等發達國家中實施,這些實施碳標簽的國家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出口貿易伙伴。目前,這些國家的碳標簽制度涉及的主要貿易品集中在農產品、紡織品、服裝制品等勞動密集型商品,這些商品也是我國除機電類商品之外的主要出口品。2021年1-10月,農產品、紡織品、服裝制品的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平均比重約為2.5%、4.4%和5.1%。一旦發達國家開啟進口商品碳標簽強制要求,可能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碳標簽未來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出口造成短期沖擊。
二是碳足跡測定和碳標簽申請執行,將抬高外貿企業成本。一方面,企業內部進行碳足跡測定以及綠色生產設備升級的成本有所增加。在推進碳標簽制度的過程中,存在著碳數據獲取、碳排放計算、
第三方資質核證、相關法律
法規保障等尚未明確解決的
問題。碳足跡需要記錄貿易商品在整個生命周期所有環節的碳排放,貿易品的生命周期包含從原料、加工、制造、儲存、貿易、
運輸、消費、廢棄、回收全部鏈條。所有環節的數據收集和計算均存在較大的挑戰,從上游的供應商、中游的加工商、下游的品牌商及制造商,整個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記錄需要外貿企業投入一定的成本,依靠數據化、流程化的有效管理才能完成。經測算,歐盟碳標簽對我國出口尤其是紡織品出口具有的顯著負向影響,致使我國紡織品生產成品平均增加3%,對歐盟出口額平均減少1.3%。另一方面,申請碳標簽耗時不短且費用成本不低。以歐盟為例,申請碳標簽的費用約1200歐元,使用年費約25000歐元/年,申請時間一般不低于24個月。另外,外貿企業使用碳標簽披露碳足跡可能產生顧慮,因為生產貿易品越多碳排放就越大,涉及的碳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會更高。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展示碳標簽并鼓勵企業利用
減排技術是一項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措施,對企業和消費者會產生正向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