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盟和美國公布了一項能源合作計劃。根據協議,今年內美國向歐盟增加供應150億立方米天然氣,2030年前美國承諾歐洲每年可以得到5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這能緩解歐盟能源之困嗎?
趙宏圖:這對歐洲來說也是“杯水車薪”,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憑一己之力“拯救”歐洲。歐洲每年進口約4000億立方米天然氣,2022年以后,用替代供應和減少天然氣需求的組合方案來取代從俄羅斯獲得的天然氣將非常困難。在儲氣庫存嚴重枯竭的情況下,歐洲明年冬天的供氣前景十分嚴峻。
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遠水不解近渴”。能源安全領域存在“不可能三角”,即經濟、安全、環(huán)保三者存在一定沖突,很難兼顧。從經濟性角度來看,放棄實惠的俄羅斯天然氣轉而購買高價的美國液化天然氣,歐洲顯然要掏更多錢;投資建設新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同樣需要金錢和時間。特別是東歐國家,大多屬于內陸國,缺乏直接進口液化天然氣和轉運等基礎設施;即便能運到東歐,液化、
運輸、氣化等過程的高昂成本也會令多數東歐國家無法承受。
美國的承諾如何兌現也是
問題,美國企業(yè)很可能有心無力。目前由于歐洲需求量暴增、價格高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美國大部分油氣出口已轉向歐洲
市場。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已經接近其出口能力的上限,能提升的空間已經不多了。即便美國的產能和出貨量跟得上,歐洲28個大型進口碼頭似乎也來不及“全部吃下”。因為這些進口碼頭大多位于沿海地帶,可用于“送貨”的管道等配套設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