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理解能源安全的內涵?
趙宏圖: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讓國際社會開始空前關注能源安全
問題,所以最早的能源安全概念是以石油為核心、以地緣政治導致的供應中斷為主要特征。
兩次石油危機過后,隨著國際石油
市場越來越完善,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愈發受重視,能源轉型問題提上議程,強調能源市場的經濟性和環保性。因此,在“供應安全”基礎上,“使用安全”也被納入能源安全概念的范疇。
20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還出現過兩次油價暴跌的“反向”石油危機,對依賴石油出口國家的經濟影響很大,石油市場也從賣方市場逐步轉為買方市場。這就衍生出能源安全中的另一層內涵——“需求安全”。
總體來說,隨著供需方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國際能源市場的完善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石油等能源的商品屬性日益凸顯,傳統意義上的供應中斷有所越少,各國開始關心價格波動。因此,從內涵上,能源安全由原來突出強調供應安全,逐步擴展為供應安全、使用安全、需求安全等內容。
在全球
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安全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又出現了許多新型能源安全問題。比如,從種類上看,能源安全原來主要針對石油,后來加上了天然氣,現在又包括可再生能源和
電力等。
多元的能源結構背景下,能源安全的概念也必將是多維度和綜合性的。某種意義上,早期側重供應安全的能源安全是較低水平的能源安全,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更加系統、更高水平的能源安全。
以保障安全為前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協同推進低碳轉型與供給保障,著力筑牢國家能源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