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雙碳目標”的資金需求高達百萬億元級別,市面上已有不少專門針對“雙碳”的金融工具。針對生態碳匯,金融市場應如何提供支撐?
施懿宸:針對“雙碳”目標,主要有“綠色金融”“轉型金融”“
碳金融”和“可持續金融(ESG)”這四種金融工具。那么針對生態
碳匯也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展開。
首先,綠色金融可以提高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以及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關
政策,支持經濟向綠色化轉型的制度安排,目標更加多元。
相對于支持存量的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支持的是增量,支持高碳資產往低碳發展,這部分的能力建設更為重要。綠水青山,過去在綠色金融里面它很難量化。但是在轉型金融里面,所有碳資產都可計量,并且都是一個價。
第三是碳金融,也就是建立碳
市場,進行
碳交易。目前碳金融工具包括:
碳市場融資工具,碳市場交易工具和碳市場支持工具。
此外,在碳市場中,也通過抵消機制這樣一種履約工具,將碳交易納入企業之外具有溫室氣體
減排效果的項目所產生的減排量。這些減排量,經特定機構
認證認可后,可用來抵消納入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最后是可持續發展金融,也就是廣義的ESG。一方面,將ESG指標績效納入金融機構,支持“
碳中和”創新及轉型生態碳匯項目篩選。另一方面,企業將ESG的發展理念融入企業規劃中,深入踐行ESG行動目標及氣候變化相關的管理實踐,實現企業碳中和的長遠愿景。通過加大綠色技術的研發和產品創新,可以促進企業以科技手段推動碳中和的實現。
上市公司首先要建立起碳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