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能力進一步提升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能力進一步提升
金融業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發展模式在
深圳得到充分體現。借助發達的資本
市場,深企去年通過IPO和再融資等方式募集資金超過560億元,為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備足“糧草”;小微企業普遍遭遇“融資難”,銀行業和保險業努力化解,去年全市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全市貸款增幅2個多百分點,連續第6年實現“兩個不低于”(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目標;為小微企業增信擔保的信貸保證保險全年提供分類風險保障服務超過1200億元。
羅湖、福田、南山是我市傳統的金融強區,去年以來,我市進一步推動優化全市金融產業布局,在這三個區分別掛牌成立互聯網金融產業園,引導產業鏈所需要的各類要素資源加快聚集。同時,市金融辦組織編制完成平湖金融與現代服務業基金綜合規劃,提升其功能定位,加強招商推廣。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星河雅寶高科創新園掛牌成立了“深圳(龍崗)金融產業服務基地”,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邁出了探索“產融融合發展”的步伐。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金融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創新舉措的推行,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環境。以資本市場為例, 2014年以來,深圳共有國信證券等7家公司通過IPO募集資金86.74億元;24家公司進行了再融資,募集資金凈額488億元,為技術創新、擴大產能等儲備充足資金;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也非常活躍,去年前11個月完成8宗并購重組,涉總金額130.62億元,較2013年全年增長近三成。
通過資本市場實施再融資、并購重組,深圳大批上市公司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勢頭良好,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深圳上市公司快速發展的助推器。據深圳證監局統計,截至去年12月20日,深圳19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2.98萬億元,總資產、凈資產分別達13.3萬億元、1.4萬億元,以上三個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三。深圳資本市場在深圳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2013年底證券化率已達133%,位居全國第二。
深圳上市公司還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回報投資者,現金分紅家數、金額連續3年保持增長。據統計,前三季度深圳上市公司納稅總額1269.15億元,有力帶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掛牌新三板市場有利于企業開辟融資渠道。截至去年11月底,深圳新三板掛牌企業共48家,其中超過75%為高新技術企業,不少還是細分行業內的領軍企業。掛牌企業還積極借力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去年前11個月深圳掛牌企業在新三板市場完成股票定向發行7次,籌資近6000萬元。
圍繞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這一重中之重,深圳各銀行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意文化產業、批發零售業等行業的信貸支持。深圳銀監局監測顯示,去年前11個月,我市銀行業對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兩大重點實體行業的貸款投放合計占全部新增貸款的36.10%,同比提高11.61個百分點;對境外貸款余額1222.63億元,比年初增加78.02億元;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211.28億元,同比增長18.76%。
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保險業“保駕護航”。深圳外貿出口多年雄踞國內大中城市之首,出口信用保險提供了強力支撐,去年為外貿企業提供風險保障逾200億美元,其中約70%服務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去年深圳保險業共承擔各類風險責任限額逾24萬億元,累計賠付約150億元,同比增長約20%。環境污染責任險、醫療責任險等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責任保險共承擔各類責任風險保障金額逾2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