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低碳企業走出去
在新近發布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提到“中國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
碳排放交易體系,將覆蓋
鋼鐵、
電力、
化工、
建材、
造紙和
有色金屬等重點工業行業”,屆時中國將取代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碳
市場。在2014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到,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性和行業性多邊碳排放交易規則和制度的制定;密切跟蹤其他國家(地區)
碳交易市場發展情況;根據我國國情,研究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與國外碳排放交易市場銜接可行性;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探索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開展雙邊和多邊碳排放交易活動相關合作機制”。在當前“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亞洲跨區域
碳市場的建立先期可以嘗試考慮以中國碳市場為主開展項目層級的單向交易,借助多邊金融工具以“核證
減排”為突破口推動工程和技術領域的合作,推動中國低碳企業走出去,增加對外綠色投資。
(1)第一階段(2015-2020年),試點聯接交易。這一階段以亞洲各國和地區自下而上的建立獨立的碳市場為主,試驗和完善本國和本地區的碳定價機制,同時做好基礎工作,摸清亞洲地區的排放家底,建立透明度(
MRV)機制,培育
第三方服務和咨詢機構,跨區域的碳市場交易主要以項目層級為主,一般為有限單向交易,比如核準后的中亞國家、東盟國家減排單位在中國國家市場進行限額交易,這一階段的交易主要是示范性的,以小額項目試點為主,可視為中國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低碳投融資和能力建設的支持,主要支撐平臺以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并探討日、韓等較發達市場的共同參與。
(2)第二階段(2020-2025年),單向聯接交易。這一階段仍被視為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培育保護期,交易仍以亞洲其他國家向中國(日、韓等國)單向買賣為主,但隨著能力建設的深入和各方條件的準備,此階段各個市場的聯接更為全面,交易額度逐步提升,亞洲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的愿景和目標更為明確,各國自主貢獻以包容性的方式予以確認,并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區域性交易系統和平臺完成搭建,亞洲聯合交易所完成組建,注冊登記平臺、監測、報告與核查規則、配額分配方法、履約規則、相關資質要求和監管等基本完成對接,亞洲全區域內的統一碳市場初步建立。在此期間,亞洲低碳共同體機制平臺要與亞投行、亞開行、絲路基金、新發展銀行等多邊銀行充分開展綠色金融合作。
(3)第三階段(2025-2030年),雙向聯接交易。這一階段開始逐步過渡到完全市場,交易不再限定單向,中、日、韓本地市場之間、中、日、韓和其他亞洲國家之間、其他亞洲國家之間都可以進行雙向的限額交易,碳要素一定程度在亞洲地區自由流動和配置,碳定價的調控和監督機制逐步完善,亞洲地區的低碳互聯互通更為緊密,交易量額和流動性保持在較高的活躍水平,亞洲低碳共同體統一區域市場正式建立。在此期間,亞洲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基金機制將逐步完善和擴大資金規模,并以亞洲碳市場作為新的資金來源,同時持續加大對亞洲發展中國家全方位低碳發展能力建設的支持。
(4)第四階段(2030年后),外部聯接交易。這一階段主要是亞洲碳市場與歐盟、北美等其他區域市場進行聯接,這樣的聯接取決于屆時全球氣候治理的范式和推進市場化合作的進程??梢灶A想,作為新興市場的亞洲碳市場將成為最大的區域性市場,將有可能在全球碳定價中掌握充分的話語權,為亞洲地區的綠色競爭力和領導力的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
亞洲低碳共同體預計將覆蓋20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市場,至2030年有望實現約800億美元的現貨交易和4萬億美元的期貨交易。未來15年,除碳市場外的
節能和能效、低碳能源(天然氣、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及相關基礎設施等投資預計超過10萬億美元,新增亞洲地區綠色就業人口約9000萬。低碳發展將為亞洲新興市場帶來新的繁榮和高質量的增長,中國將與亞洲國家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共同推動亞洲地區整體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競爭力的提升。
作者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清華大學現代管理中心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