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壓煤減排抑塵控車” “藍天保衛戰”是“持久戰”
河南安排省級10億元霧霾治理資金;
北京計劃投入165億元治理大氣污染……記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揚塵和加強機動車污染治理,是地方政府劍之所向。
——壓煤、
減排。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去年12月環保部組織專家對污染源解析發現,京津冀區域性重污染,燃煤是最大污染源。鑒于此,
河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將繼續實施煤電
節能減排計劃,年內削減煤炭消費500萬噸。地處西部的
陜西也明確,今年要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擴大天然氣消費總量。多地提及以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通過對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大環境執法等方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抑塵、控車。湖北武漢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細化揚塵治理任務,將在中心城區城建工地安裝在線監控設施100套,推動100個工地安裝噴灑降塵設施。天津已經開始此類嘗試,2015年5月起,天津對煙塵、一般性粉塵的排污費征收標準進行大幅調整,同時開征施工揚塵排污費。
對機動車污染實施綜合治理,也被多地提上日程。河北提出,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開展散煤、焦化行業、露天礦山、道路車輛污染整治四大專項行動。
福建將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北京市
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表示,北京今年將推進交通管理“一攬子”立法,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
——聯動、協作。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僅靠各地單打獨斗治霾已難以奏效。陜西省政協委員夏永旭建議,由于陜西關中與
山西交界一帶存在著空氣污染物跨省相互傳輸現象,建議制定晉陜兩省聯動機制,協同實現減排目標。
在北京兩會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透露,北京正在探討跟天津、河北乃至
山東、河南等有關省市建立大的監測網絡,考慮把京津冀三地預警發布的標準、預案的發布一致起來,比如PM2.5達到某一程度,三地就都可以統一發布預警。
趙傳峰認為,“十三五”是治理霧霾的攻堅期,各地污染情況和成因有差異,應在加強研判基礎上分類施策。治霾是“持久戰”,應該保持信心與耐心。
(原標題:大氣治理寫入30省區市政府報告(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