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增信服務,切實降低綠色企業融資成本
2018年爆發了債務違約潮,全年新增違約主體44家,涉及資金1209.61億元,其中15家上市公司。債務違約的上市公司中有2家為環保公司,分別為神霧環保和凱迪生態,除此之外,另有2家為環保公司的大股東,其中盾安環境控股股東盾安集團債務危機高達450億元。2018年5月,東方園林原計劃募集10億元的債券實際僅募集5000萬元。
市場對環保企業的債務風險擔憂集中爆發。
內部原因,與綠色公司前期一味通過加杠桿的方式擴大規模有關。2015年之后,部分環保公司過于冒進,獲取了大量建設類PPP項目訂單,資金體量遠超公司運營資本,而PPP項目回款期長,上一輪項目現金流回流尚未跟上,下一輪項目前期大量的資金需求就接踵而至,引發資金危機。2018年,金融去杠桿導致融資成本顯著上升,此時環保公司的大部分PPP項目仍然處于建設期。
外部原因,一方面,金融去杠桿的環境下,金融市場處于強監管狀態,資金規范性要求較為嚴格,2018年,銀行對環保項目的放貸態度更加謹慎,國有企業融資成本平均上浮2-3個百分點,部分民營企業甚至無法獲得貸款,項目處于停滯狀態。另一方面,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
政策導向型明顯,社會資本對政府在綠色投資方面的戰略目標和持續性不確定性較強的情況下,會給予這些項目較高的風險溢價,同樣提高了資金成本。
《通知》針對綠色企業融資成本高這一痛點,提出“鼓勵試驗區已發設立市場化運作的綠色產業擔保基金或融資擔保機構,為綠色債券提供增信服務,支持綠色債券發行和綠色項目實施。鼓勵試驗區規范有序建設綠色項目庫,依托增信等方式,優先支持入庫項目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通知》明確提出通過提供增信服務的方式降低綠色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融資成本,為試驗區解決綠色企業融資成本過高
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案,利于綠色企業資金鏈的延續,對于綠色企業快速獲取資金從而更加長遠的發展都是十分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