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企業和資產的
碳排放核算是轉型風險分析和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要組成部分,厘清企業和資產的碳核算方法和數據來源是金融業開展氣候轉型風險分析和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前提。本文介紹了碳排放指標和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就碳核算國際和國內相關的標準、方法和數據等內容進行了梳理總結,并就如何更好地推進國內金融相關的碳核算相關工作提出了
政策建議。
文/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環境與氣候風險研究負責人、高級研究員,孫天印,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初級研究員祝韻
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
碳中和的氣候目標,將驅動我國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隨之而來的政策變化、技術突破或限制、
市場偏好和社會規范變化等轉型因素,將使缺少前瞻性預判和相應戰略調整的金融機構面臨氣候轉型風險。金融機構無論從自身的氣候風險防控和損失規避方面,還是從響應國家的碳中和政策目標來說,都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氣候風險分析和管理機制,積極披露相關的環境信息,采取必要的風險緩釋措施應對氣候相關的風險。由于企業和資產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簡稱“碳核算”)是轉型風險分析和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厘清企業和資產的碳核算方法和數據來源是金融業開展氣候轉型風險分析和披露的重要前提。目前,針對不同的適用對象或核算主體,國際上已經形成了一些通用的碳核算方法、報告標準或指南框架。本文首先介紹了碳排放與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然后就碳核算的兩方面內容進行了梳理總結:一方面對當前世界上主要的碳核算標準、方法和常用的數據來源進行了概述;另一方面,對國內碳核算的發展現狀與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內容進行了梳理。最后,文末對如何更好地推進我國碳核算相關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