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展開講講“政策要嚴,數據要準,市場要活”嗎?如何有效發揮出協同效應?
梅德文:首先,
政策要嚴,即嚴格立法。因為碳
市場是個配額市場,未來的
碳交易市場需要從目前的強度
減排走向絕對總量減排,所以一定要嚴格。
碳市場的核心原理是總量與交易,沒有總量就沒有交易。沒有總量,這個市場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考慮到發展的要求,現階段仍是強度減排,未來碳達峰之后就要考慮做總量減排,同時配額的分配方式要實時增加拍賣比例。關于價格機制,所謂“短期價格看需求,長期價格看供給”,而配額的供給和需求都取決于政策的嚴和松。
第二,數據要準,即嚴謹量化。碳市場是一個建立在能源數據統計體系上的虛擬市場。隨著碳市場從
電力行業擴大到
石化、
化工、
建材、
鋼鐵、
有色、
造紙、民航這八個行業,這些行業能源使用多樣化、排放過程復雜化、生產流程多元化,對能源統計和監測帶來更復雜的要求。未來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應在一級市場建立基于ABCD即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 chain)、云(Cloud)、大數據(Date)等現代科技基礎上的監測比對、量化核查的大數據體系、系統和平臺。在二級市場建立防止操縱市場、防止違規交易的大數據預警系統。
例如,我們
北京綠色交易所在今年的金融街
論壇年會上發布了“企業碳賬戶與綠色項目庫”系統,該系統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為企業和項目建立碳核算賬戶,通過在線監測和政府大數據實現動態監測和自動核算,引入多維度綠色評價體系,作為服務政府主管部門的雙
碳管理公共平臺和服務金融投資機構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
第三,市場要活,即嚴肅定價。市場活了,才會有流動性,有規模,價格才能夠反映真實的
碳排放邊際減排成本、綜合社會成本與外部性成本。首先需要吸納更加多元化、規模化的參與主體,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是指數量要足夠多的且具有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預期、不同信息來源的市場主體,只有市場主體多元化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價格,才能發現真實的碳排放價格,才能發現所謂邊際減排成本、減排綜合社會成本、外部性成本,另外市場的規模要足夠大,要兼顧持續性、有序性、成熟性和穩健性。同時要推出更加市場化與金融化的多層次產品,以滿足信用轉換、期限轉換、流動性轉換等市場基本功能;還需要更加透明化和包容性的監管,要嚴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執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促進嚴肅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