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在中國可能比在美國更有效
僅指出碳稅的性質很有幫助,但不足以證明碳稅可以使經濟受益。每一個因素單獨來看都可以減少碳稅的經濟成本,但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將怎樣影響經濟呢?
下面是一些簡單的模擬,可以量化預測這三個因素疊加起來如何影響經濟。首先模擬美國,然后是中國。主要結果在下圖中展示(見圖1)。
這幅圖的橫軸每一個點都是一個單獨的模擬。這幅圖上的每一個點是
碳排放減少的百分比。縱軸是
政策變化對福利的影響,以占國家GDP百分比的形式體現。對福利的影響肯定是低估的,原因是沒有包括
減排對環境的改善。
我們先看紅色細虛線和藍色細實線。這兩個結果是不考慮上面部分提到的三個因素所做的模擬。這兩條線從三方面證實了上面的論點:首先,這兩條線上的每一個點都在橫軸下方,因此每次通過碳稅減少的碳排放都不利于經濟。其次,兩條線的下探幅度都異常陡峭,這就意味著與小規模減少碳排放相比,大規模減少碳排放的成本呈幾何級數增加。最后,藍色細實線在紅色細虛線下方,這表明在中國減少碳排放的成本比美國高。
現在來比較紅色粗虛線和藍色粗實線。這兩個模擬是一樣的,只不過其中考慮了上面部分提到的三個因素。三個因素的疊加對結果的改變非常明顯。
實際上,本文的主要結論是,減排如果低于13%,則兩條線都在橫軸上方。這就表明,上述三個因素實際上可以成為經濟中的糾正力量,減少偷稅漏稅、扭曲行為和非正規經濟部門
造成的低效狀況。將稅基轉移到碳稅上可以改善經濟運行。
第二個主要結論是,減排如果低于12%,則藍色粗實線處于紅色粗虛線上方。這就意味著,到了某個點,采取政策性
碳減排對中國福利的改善甚至高于美國。正如此前解釋的那樣,中國的三個因素(偷稅漏稅、對非扭曲性能源的依賴和非正規經濟部門的規模)都處于較高水平,碳稅對中國經濟的改善要多于美國。
總之,對三個主要因素影響的簡單模擬顯示,其量化的結果是舉足輕重的。這些影響大到可以完全抵消碳減排低于12%時碳稅的整體成本。此外,這些結果為駁斥碳稅經濟成本的主流觀點提供了證據,尤其是對中國而言,原因是在這個時點上,中國從其他稅種轉向碳稅的好處超過了美國。
對于大規模減排來說,碳稅的成本依然很高。盡管存在上述三個因素,但在考慮許多國際
論壇所要求的大規模碳減排時,經濟效率與環境質量的取舍依舊十分困難。
結論和未來研究領域
如果征收碳稅可以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推動經濟增長,那么從全球氣候協議的角度,對于什么是優化和可能方案的討論將大大改變。雖然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佳方法是密切協調各國單獨采取的行動,但是本文的結論(盡管只是初步的)卻顯示,即便是各國通過對稅收收入影響為零的碳稅來采取單獨的碳減排行動,所有國家也能受益。
但是,這些結論也包含一些重要的附加條件。碳稅的貫徹執行也非常重要,而每個國家的稅法都包含獨特的復雜性,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進一步研究這些
問題需要更加精細的模型。以往在完整經濟模型中復制了這些因素的研究通常都確認了這些因素的量化重要性。
此外,碳稅在每個國家都會無一例外的產生支持的贏家和反對的輸家。由于許多輸家集中在某幾個行業,反對碳稅改革的政治力量通常都很強大。
本文對這一爭論的貢獻是,碳稅政策的總經濟收益實際上高于經濟損失。本文提出的新證據可供政策制定者衡量碳稅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以及考慮在不犧牲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何減少碳排放。這一結論更讓人驚訝的是,原來最反對減排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從對稅收收入影響為零的碳稅中獲得最大的收益。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還有很多因素沒有直接包含在本文的分析中,但有可能進一步增加碳稅帶來的好處。例如,碳稅可以減少與其密切相關的其他形式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硫等等)的排放。污染治理的影響是廣泛的,包括減少對財產的損害、改善工人的健康并提高生產率。這些“額外好處”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有些研究還將碳稅與能源使用效率相聯系,顯示價格提高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同樣,分析還顯示這些因素也會提升碳稅的經濟效益。
本文還為征收碳稅提供了額外的論據。例如,政策制定者如果在增加政府稅收收入或修改稅法時考慮偷稅漏稅等因素,可以考慮征收碳稅,原因是這個稅種偷稅漏稅比較困難。此外,即使是那些希望盡量減少征稅對經濟影響的政策制定者也可以考慮征收碳稅,原因是碳稅可以增加稅收收入,而且能夠限制其他經濟領域的扭曲。最后,應對非正規經濟部門這一
難題的政府也可以考慮征收碳稅,因為這是為那些不得已選擇加入非正規經濟的人減輕負擔的簡單辦法。
分開來考慮,這些論點都很重要。但是,疊加起來考慮,這些論點顯示,碳稅實際上可以讓執行該政策的國家的經濟受益,對中國尤其如此。
作者為華盛頓特區未來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和
北京長江商學院訪問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