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治霾資金中的漏洞
治霾,成為了2015年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的主要議題之一。科達潔能董事長邊程不改“大嘴”的形象,在會上直言三大部委不久前出臺的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方案是“劣幣驅逐良幣”,對治理霧霾作用甚小。
12月2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
節能改造。為鼓勵引導超低排放,12月11日,環保部、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在2017年、2018年、2020年實現超低排放。即在基準氧含量6%條件下,燃煤電廠力爭實現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 毫克/立方米。
目前,我國執行的是于2014年7月實施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的最高排放標準分別是200mg/m3、200mg/m3、30mg/m3。并對達標排放的燃煤電廠執行環保電價
政策。其中,脫硫電價加價標準為每千瓦時1.5分,脫硝電價為1分,除塵電價為0.2分,累計0.027元/千瓦時。據《華夏時報》報道,2014年國家為此需要補貼火電企業約1126.74億元。
按照新政策,上馬“超低排放”的燃煤機組將在2.7分/千瓦時的基礎上,再加價1分或0.5分/千瓦時。
“只要上了設施,發一度補一度,即便實際上在超標排放都給補,這客觀上就給很多企業鉆空子賺補貼的空間。”中國
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向《棱鏡》表示。一位環保部官員也對《棱鏡》表示,表面上看達標排放增加了燃煤電廠投入,但實際上是賺錢的,因為里面有“貓膩”。
“脫硫脫硝很多錢是白花了,很多工藝都是白花了。”中國循環經濟協會高級專家曲睿晶透露,國家提出脫硫脫硝除塵達標排放后,很多企業倉促上裝置,有些技術工藝并不成熟,設備壽命短,排放也不達標。
北京國能中電能源副總裁江浩撰文指出,由于脫硫、脫硝、除塵已有補貼2.7分/千瓦時,這一補貼額度刨除成本后每度電還能有0.5分的收益。
一位環保企業的高管也對《棱鏡》透露,除了環保電價補貼外,燃煤電廠還有其他的相應補貼,比如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之類的補貼。目前而言,企業的脫硫脫硝成本逐漸低于2分,節能
減排能掙錢,因此電廠也很樂意做。
“電廠做脫硫脫硝除塵治理實際上是賺錢的,有的毛利甚至能達到50%。現在又要加價1分錢,這不是財政浪費嗎?”科達潔能董事長邊程對《棱鏡》表示,正是看到有利可圖,電廠都紛紛投入超低排放。
實際上,在超低排放政策出臺之前,國有煤電廠已經掀起了一場“超低排放“的熱潮,都提出了明確的改造規劃。
2015年年初,神華集團國華電力公司宣布,新建電廠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同時在2017年前對大部分已投產機組進行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大唐集團也不示弱,截至11月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6臺、1551萬千瓦,占全部煤電裝機容量的17.5%;在“十三五”期間還將安排161臺機組進行超低排放改造,預估投資16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