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帶助力環境保持更為持續、健康、均衡的增速
從不同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的觀點來看,有一個共同認識,即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探底。更準確地說,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從舊穩態調整至新穩態的過程,也就是從過去年均9.8%左右增速逐步過渡到更為持續、健康、均衡的增速上。而對于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在何處探底、中高速增長的均衡點在哪里,則仍存在諸多爭議,比如林毅夫、李稻葵等學者認為改革有望使經濟增速回到8%左右;而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研究報告預測2016年~2020年和2021年~2030年兩個時期中國潛在增長率區間分別為5.7%~6.6%和5.4%~6.3%。從某種意義上這種速度的變化,是工業化階段轉換和趕超型發展的回歸,是中長期周期和短期
政策綜合影響的結果,既是一種新常態,也是一種回歸的常態。因此,政府工作的重點不是拉動經濟回升,而是對經濟增長托底,防止失速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研究發現,后發追趕型國家可以將追趕進程劃分為起飛、高速、中高速、中低速增長4個更替漸進階段,前兩個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數量擴張,后兩個階段主要依靠質量提升。目前,我國經濟增速下行是追趕進程中的階段性轉換,是經濟基本面發生實質性變化的結構性減速,根源于前期高速增長奠定的厚實經濟基礎,不能依靠總量調節和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政策,而要把要素供給、結構供給、制度供給作為最重要任務。
201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4%,經濟增量約7800億美元,經濟增長的絕對量仍在增加,比美國高1300億美元。由于GDP基數變大,要維持過去高速增長,生態環境壓力將不可想象。當前增速平穩回落,工業增加值增量下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對生態環境系統新沖擊負荷的強度和頻次也趨于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