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藍天還給百姓
張燕生:蘭州以前是個重
化工、重污染城市,“太陽和月亮一個樣,白天和晚上一個樣,麻雀和烏鴉一個樣,鼻孔和煙囪一個樣”。但今天蘭州的天是藍的,靠的是風嗎?
王三運:為什么說蘭州的大氣污染是難治之癥呢?專家的結論是,這是由地理地貌決定的,兩山夾一河。而且,蘭州冬季是靜風狀態,污染物排不出去,靠風是不行的。
張燕生:那蘭州靠什么找回藍天?
王三運:我到
甘肅上班第一天就碰上嚴重霧霾,二三十米外看不清人,整個城市的輪廓都是灰蒙蒙的。辦公室很多群眾來信,反映最突出的
問題也是大氣污染太嚴重。
蘭州市委書記、市長來跟我見面的時候,我就說了幾句話。我說,第一站到蘭州,你們就給我下馬威。既然你們給我下馬威,我肯定也得給你們下馬威。面對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你們想想辦法,把藍天還給百姓。
我當時聽說,蘭州大氣污染整治也經過一些論證,專家的結論是,鑒于蘭州地理地貌的限制,加上冬季的靜風狀態,污染物、污染源要治理很困難,耗時間耗巨資。這就相當于告訴我,這事你別辦,要辦就是勞民傷財。
但我還是決定再試一下,再加把力。我讓蘭州市以“打一場蘭州大氣污染整治的整體戰和攻堅戰”為主題,當晚開常委會研究。他們的確落實了,也研究了好幾條措施,第二天就見了報。這說明他們開始重視。
接著我帶著省有關分管領導、有關部門和市里的同志花了一周時間,到污染源頭和一些污染單位考察。就此拉開了這場大氣污染整體戰和攻堅戰的序幕。
張燕生:后來這場戰是怎么打的呢?
王三運:回顧蘭州大氣污染整治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有些深刻啟示性的東西。
第一,凡事沒有實踐,沒有下大氣力,別輕易下結論。
第二,只要領導層下決心,方案科學,各級干部作風扎實,再難的問題都能解決。
第三,任何事情的關鍵,都是要堅持群眾路線,靠群策群力。
在執行過程中,首先是統一領導層思想認識,然后找出污染源,制定科學的治理方案。同時,我們要求省里給予蘭州市支持。
蘭州將全國最知名的權威專家聚集起來,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論證,得出了基本的結論和方案,比較準也比較細。
污染源主要有四類。第一,企業亂排污。白天不排,晚上偷排。對此,我們從省到市對每個排放點實行24小時全過程監督。有的地方采用技術監督,有的靠巡邏監督,偷排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第二,分散在蘭州城區的一千多個鍋爐,燒的大部分是劣質煤。于是我們下決心全面推行煤改氣。這要花很多錢,也需要各單位配合。我們跟這些單位領導層溝通后,他們覺得這件事情早該做、應該做、必須做。有了這種支持,省、市兩級再給一些幫助,聯手消滅了一千多個鍋爐。這是很重大的決策,也是取得重大效果的關鍵所在。
第三,工地的揚塵污染。近年來,甘肅實施“3341”項目工程建設,抓城市建設,工程點比較多。如果工地管理粗放,也會產生污染。蘭州采取很多細化措施,比如工地全部圍欄、工地內部道路全部硬化以及工地里所有可能揚塵的原材料全部覆蓋,等等。
第四,汽車尾氣。結合污染源迸發情況和環境容量,實行靈活的分時段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控制尾氣排放量。
蘭州有個優勢,此前為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采取網格化管理模式,每個網格化區域有健全的負責人制度、檢查機制、溝通機制和匯總機制。他們將該模式運用到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很管用。
張燕生:不同部門、各級政府或單位如何統籌協調,比如煤改氣,會涉及到很多成本、投資、技術,怎么做到多領域綜合治理?
王三運:最核心的問題是,省委省政府的號召建立在民意基礎上,推動起來就會順利。無論對領導層、各單位還是老百姓,蘭州大氣污染長期以來都是一大心病。所以我們振臂一呼,完全契合他們的切身利益,推起來很順利。
張燕生:在蘭州的大氣污染治理上,有句話叫“問責比激勵更有效”,為什么這么說?
王三運:這是蘭州在實踐中體悟出來的。因為正面的宣傳、教育、激勵太多,作用不大,但針對特定的個人或單位違規,通過建立嚴肅批評、調離、免職等約束懲戒機制,反而發揮了作用,比正向激勵管用得多。
張燕生:
北京也深受霧霾或大氣污染之害。在過去幾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在治霾方面花了大氣力。但從目前情況看,北京取得的成績沒有蘭州這么明顯。
王三運:北京有特殊情況,一是范圍,二是京津冀區域的問題,有輸入性。治霾難度確實大。而蘭州沒有輸入性問題,是自產自銷。兩地不能相提并論。現在蘭州關鍵是要從根子上解決問題,防止反彈。
張燕生:您擔心蘭州的治霾成效能不能持續,污染會不會反彈。我有三點想法。首先,能不能用法治的手段來解決?即成立專業的機構,給予法的授權,通過法的監督、公共資源的注入和公開透明的機制,保障法定責任必須為。第二,能不能運用客觀中立的
第三方審計、評估、監督機制。第三,如何讓蘭州乃至甘肅的綠色發展變成每位市民的自覺行動,將民間積極性調動起來。
王三運:這三點我們一直在思考。蘭州大氣污染整治有了好勢頭、好效果,但還不是最佳的,也不是可以固化的。現在這個勢頭和效果靠的是人,但人是會變的,還是要靠制度、靠
法規。
我們通過了一些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法規,需要人來執行,關鍵在于各級干部、有關部門對生態文明建設要有理性的思考。還有監督,群眾、社會、法律、新聞等的監督都要全方位跟上。
此外,對重大污染源的治理不能止步不前。例如,根據規劃,有的企業要搬遷,這需要堅定不移的推進。像蘭州
石化搬遷問題,地方政府正在和企業共同謀劃選址,讓搬遷既有利于企業自身轉型升級和發展,又不帶來任何污染,還不造成其他損失。
張燕生:蘭州在迎來藍天的同時,經濟發展方面有沒有犧牲?
王三運:對地方來講,要貫徹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該犧牲的,還得犧牲,該舍棄的,還得舍棄。如果有項目或企業長期與人民群眾利益發生矛盾,那我們寧可犧牲GDP、甚至影響財政收入,也必須壯士斷腕,換取人民群眾滿意度、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