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牌重振絲路雄風
張燕生:“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使
甘肅從偏遠和內陸省份變成了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目前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
王三運: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后,得到很多絲路沿線國家的響應。當時,我們就琢磨,甘肅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歷史輝煌,怎樣才能重振絲路雄風?
我們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給予支持。他們牽頭組建了陣容強大的專家組,經過近半年的調研、考察、討論,最終給出一份總方案——“13685”發展戰略。即,圍繞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一大構想”,構建蘭州新區、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國絲綢之路博覽會“三大平臺”,實施道路互聯互通、經貿技術交流等“六大工程”,強化蘭白城市圈、酒嘉城市圈等“八大節點”,努力實現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通道、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等“五大目標”。
其中,我覺得甘肅開放發展關鍵是要打好三張牌。
第一,區位變化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 在以沿海為中心的發展中,古絲綢之路遠離經濟中心,確實被邊緣化了。但“一帶一路”提出后,我們從過去的邊緣變成向西開放的前沿,要充分利用好區位變化所帶來的新機遇。
第二,資源優勢牌。甘肅礦產資源很豐富,經過多年開采利用,這些資源正在逐步萎縮乃至枯竭。還有什么呢?實際上甘肅一項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眾多文物,但以前重視不夠、研究不夠、挖掘不夠、整理不夠,展示更不夠。
怎么利用?我們提出“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經過充分論證,2012年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在建設布局上,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一帶”,就是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三區”,包括以伏羲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和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十三板塊”,指的是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等13項具體工作。
其實,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大的定位就三點:把文物、祖業發掘整理好、展示好;把文化事業發展好、傳承好;把文化產業培育好、發展好。
第三,
政策疊加牌。甘肅在對外開放方面所擁有的特殊政策包括:蘭州新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生態安全屏障綜合創新區,還有一個循環經濟示范省,都是國家批準的,為甘肅量身定制。
張燕生:目前甘肅發展基礎比較薄弱,而周邊國家或地區經濟也相對落后,如何將弱和弱的結合變成強強聯合?
王三運:“強”可以理解為“強身健骨”的漸進過程。要盡快讓甘肅“強”起來,關鍵有兩條:一開放,二創新。打個比方,“強身健骨”不能只靠自己練練啞鈴,還要靠外力提供最佳方案,引進外部智慧。也就是說,甘肅在“強”的過程中不能走彎路,思路、方式、產業等都要選準。
張燕生:未來五年,甘肅尤其是蘭州如何將“一帶一路”機遇轉化為發展的最大成果?
王三運:蘭州是中國大陸版圖的幾何中心,也是全國鐵路大動脈的樞紐,有向西開放的優勢。甘肅“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打造物流集散大樞紐。
之前,我聽有些省的領導同志談到,重慶、鄭州都有向西開放的條件,但相對蘭州,優勢不夠。他們建物流集散樞紐,難以在短時間內集中足夠貨物,所以往往“跑空車”,還沒有回頭貨,成本很高,效益不太好。而蘭州優勢突出,最有條件形成物流集散樞紐。
所以我們,先從硬件到軟件對蘭州樞紐的
問題進行全方位論證,然后打出開放的形象,并向國家層面爭取將蘭州打造成物流集散地。這些工作正在推進。
我們準備和中國外運集團合作。中國外運的最大優勢是,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能組織貨源,并且和中歐班列有一些合作。
張燕生:針對“跑空車”的問題,蘭州新區至少可以畫一個圈,比如一小時經濟圈、三小時經濟圈,并讓甘肅人在節點城市以港口、機場、火車站和公路等樞紐為中心組織貨源。在國外同樣要建立當地的采購網。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都能改變蘭州、改變甘肅。
王三運:這是一盤大棋。我們要形成一些機制化的平臺,在固定時間內盡可能集中全國的貨物,同時也將國外的貨物集中到甘肅,形成集散地,進而形成活躍繁榮的
市場。什么時候能夠真正形成鐘擺式的物流,來、去都有貨,效益就會好。